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土地问题研究

  • 闲置宅基地使用权入股的制度困境与优化路径

    高欣婷;孟存鸽;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宅基地闲置问题愈加严重,传统的宅基地使用权制度亟待改善。宅基地“三权分置”的立法确认,使得闲置宅基地使用权入股成为一种新的流转方式。通过对闲置宅基地使用权入股的制度梳理及实践考察,发现其存在法律规定分散且不健全、评估作价标准有缺陷、收益分配制度不完善及破产处置方法有风险的问题。应在明确闲置宅基地使用权入股所遵循的原则下,发挥宅基地的经济价值,提高农民财产收益,助力乡村振兴。

    2024年03期 v.26;No.102 1-7+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多源流理论视角下我国设施农用地政策议程分析

    吕晓;贺飞;张启岚;

    为优化设施农用地政策制定的运行机制,提高政策制定、执行质量和效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和修正后的“多段式”多源流理论框架,概括总结中国设施农用地政策变迁及源流。研究发现,相关政策数量由1999-2009年共19项增长到2010-2022年共101项,尤其以各省级人民政府出台的政策文件居多;政策内容经历了由探索发展到完善提升的变迁过程,涉及“产业扶持”“用地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政策议程设置由以政治流引领的三源流轻度耦合向以问题流驱动的三源流高度耦合过渡。研究表明,我国设施农用地政策体系已初步形成且逐步完善,但仍需完善政策细则,实现政策制定与执行机制的良性互动,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

    2024年03期 v.26;No.102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农业经济

  • 资本禀赋、风险认知与农户的履约行为

    高强;张藕香;冯宣杰;

    农户的履约行为直接关系到农业订单的履约效率。本文基于安徽省茶叶主产区的农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资本禀赋对农户履约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资本禀赋对农户的履约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资本禀赋通过风险认知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农户履约行为。具体而言,违约风险认知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与农户的履约行为之间存在中介效应,经营风险认知在社会资本、自然资本与农户的履约行为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在人力资本与履约行为之间不存在中介效应。因此,要促进农户履约,提高农业订单的履约效率,应重视不同资本禀赋水平的差异,提高农户的风险认知水平,加强社会诚信教育,强化订单主体间的合作。

    2024年03期 v.26;No.102 17-25+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相对生产风险指数的农业收入保险费率厘定研究

    张建;李佳芯;

    基于河北省11个地级市1995—2020年的农业相关数据,利用Copula函数和蒙特卡罗模拟方法,计算得到了河北省玉米收入保险在不同保障水平下的费率。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玉米相对生产风险水平指数,对河北省玉米收入保险的统一费率进行调整,得到河北省各地级市玉米收入保险的差异化费率。进一步结合各地级市的地形面貌,对11个地级市根据风险水平进行聚类,并给出河北省玉米收入保险的产品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相对河北省整体水平而言,张家口市的玉米生产风险水平最高,其费率调整系数是1.36,80%保障水平下的玉米收入保险费率是10.17%;衡水市的玉米生产风险水平最低,其费率调整系数是0.89,80%保障水平下的玉米收入保险费率是6.65%。最后,对如何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024年03期 v.26;No.102 26-3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来自涉农类上市公司的证据

    张兴国;闫鑫;乐菲菲;

    文章以2015—2020年全部A股涉农类上市公司的创新数据为样本,采用DEA中的BCC模型测度企业创新效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在政府补助影响创新效率过程中,企业创新研发投入是否起中介作用,分析政府补助对涉农类上市公司创新效率的作用。结果发现:政府补贴对涉农类上市公司创新研发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规模越大的企业创新效率越高;但是研发投入越多,创新效率并不会越高;并且创新投入在政府补助影响创新效率中具有中介效应,该中介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政府补助对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

    2024年03期 v.26;No.102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我国数字乡村旅游发展研究:CiteSpace热点与趋势分析

    曾昱涵;周子楚;周霞;

    本文基于2011—2023年的数据,采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和可视化软件,深入分析了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热点与趋势。研究发现,数字乡村旅游的发展经历了初探、功能整合、快速增长等阶段,形成了“J”型增长模式。热点分析显示,“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等关键词频次较高,显示出其与国家政策的密切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提升乡村旅游的效率和游客体验,但也面临人才短缺和信息不对称等挑战。未来,数字乡村旅游领域应进一步融入先进技术,加强人才培养和跨领域合作,以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4年03期 v.26;No.102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农村观察

  • 数字技术应用场景下乡村伦理的嬗变、挑战与进路

    王梦文;任凤琴;

    乡村伦理是乡村文化的核心内容,反映乡村社会的整体风貌和价值取向。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乡村伦理的嬗变:改变了村民的交往模式;为乡村伦理体系注入新的内容;变革乡村伦理治理方式;转换乡村伦理职能。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乡村伦理价值判断多元化;优秀传统伦理道德淡化;村民交往关系异化;公共意识消减的挑战。要应对乡村伦理在数字技术应用场景中的嬗变和挑战,应从拓展载体渠道、丰富资源形态、弥合人际关系、重构公共意识这四个维度重塑乡村伦理。

    2024年03期 v.26;No.102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数智技术赋能农业保险:破解供需失衡难题的经济学分析

    周密;陈盛伟;

    农业保险作为农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正面临供需失衡的严峻挑战。从经济学视角出发,结合准公共物品理论、供需曲线等对农业保险供需失衡问题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利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成本收益函数等揭示了数智技术缓解农业保险供需失衡的经济学原理。研究发现,“数智技术+农业保险”模式能够改善传统模式下农业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运营成本高及服务水平不足等问题,促进农业保险“精准定价”“精准承保”“精准理赔”,推动农业保险供需两侧有效对接。因此,需着力构建数智技术财政激励体系,搭建农业数智技术数据共享生态系统,提升农户数智技术应用能力,为培育农业保险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推进农业保险供需有效匹配。

    2024年03期 v.26;No.102 60-6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农业农村现代化

  • “三新”导向下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与策略研究——以长株潭都市圈为例

    张立娟;罗光强;

    基于新农业、新市场、新社会等三新指向视角,构建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算长株潭都市圈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并利用熵权TOPSIS模型评价其所处的发展阶段。研究发现:经过18年的发展,长株潭都市圈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0.1271增长到2022年的0.7523,且目前已进入较高水平发展阶段;新农业、新市场和新社会三个指标发展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新社会的发展水平最高,新市场的发展水平最低,反映出长株潭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的质量。基于此,新时代推动长株潭都市圈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应借力都市圈优质资源,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高效生态新农业;嵌入都市圈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强农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开拓农业新市场;充分发挥都市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生态文明和谐新社会。

    2024年03期 v.26;No.102 67-74+167-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战略衔接期村社本位的农业产业化与内生动力激活

    郑佳鑫;

    在巩固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时期,农业产业发展在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相较于政府和资本主导的外生式产业发展模式,村社本位的内生式农业产业化路径在解决农户的内生动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中更具优势。村社本位具有治理共同体、生产共同体、意义共同体三重内涵,由此出发构建了“资源—参与—认同”的分析框架。基于Y乡的实地调研,发现作为治理共同体的村社集体能够整合村内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并链接政府资源;作为生产共同体的村社集体在村社统筹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带动村民参与村庄产业发展的方向、共同协商土地流转事宜以及合力经营产业链条;作为意义共同体的村社集体通过文化活动动员村民和吸纳新乡贤,唤醒了村民的主体意识,减少了产业发展的阻力。

    2024年03期 v.26;No.102 75-82+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乡村治理与振兴

  • 民族乡村文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契合实践——基于滇南景村的考察

    李志浩;张志锋;杨威威;

    为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效能提升,以傣族乡村文化新乡贤——波章为研究对象,分析波章参与乡村治理实践的契合实践。文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具有民族群众社会实践与传统实践契合、民族群众地方认知与传统理念契合、民族群众文化传承与传统社会契合的纵向宏观契合性,具有文化新乡贤与村民的社会关系契合、与村民的日常行为契合、与村庄的制度结构契合的横向微观契合性。文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促进乡村自治、带头遵纪守法促进乡村法治、作为德治榜样示范促进乡村德治,均是民族乡村文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契合实践。契合实践在学理上对民族乡村文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度,为民族乡村文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典范案例,对民族地区乡村善治具有积极推动价值。

    2024年03期 v.26;No.102 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黄湾和美乡村共同缔造实践探索及现实启示

    史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如何科学把握和美乡村精准内涵、稳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弥合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当前亟须关注的时代命题。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黄湾乡村建设进行了实地调研和现场访谈,发现和美乡村建设是消弭城乡差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和美乡村建设是共同缔造理念的场景迁移和拓展应用;共同缔造理念下和美乡村建设应遵循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村民为主体的自规划、自组织、自建设和自管理模式。为破除乡村建设制约短板,提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数字建设水平和构建长效管护体制等实践进路。

    2024年03期 v.26;No.102 92-9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绿化下乡与村庄权力重构问题研究

    谢培熙;

    农村人居绿化是人居环境政策的重要维度,依托基层政府、市场、村庄合作机制,以和美乡村建设为目标,其实践以城市绿化方式替代农村传统绿化,可称之为“绿化下乡”。绿化下乡直接改变了农村空间,促进了碎片空间的整合、公共绿化空间的形成和私人空间的庭院隔离,进而重构村庄权力,推动农民环境权力提升、乡土权力向法定权力转型、村委会权力强化以及村内绿化管护群体形成。研究中,将空间作为环境与权力的中介变量,使环境社会学权力研究理路更加清晰,推动了环境社会学研究与社会治理实践的进一步融合。

    2024年03期 v.26;No.102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演化博弈视角的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激励机制研究

    张素罗;宋雯;

    乡贤组织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缺乏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基于西方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运用演化博弈模型,将基层政府组织和乡贤组织作为博弈双方,并引入激励机制,计算双方在不同的收益下选择意愿,进行稳定性分析;利用MATLAB R2016a仿真工具,分析不同参数对演化结果和路径的影响。研究发现,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能极大地激发乡贤组织的参与热情,因此,对完善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激励机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024年03期 v.26;No.102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扎根理论的山区县产业振兴模式研究——以湖北恩施S县生态桃园产业为例

    张志敏;葛忠明;

    地缘导致山区县发展受限,同时赋予了其独特的生态优势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在限制与机遇并存的局面下,因地制宜发展山区县域特色支柱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和关键环节。本文以湖北恩施S县生态桃园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创新性构建了以产业规划、人才孵化、技术体系三位一体为“弓”,以产品矩阵多元互促为“箭”,以品牌打造、渠道建设双擎驱动为“弦”,以“党政企校”主体协同为“拉弓人”的山区县生态桃园产业振兴“弓箭”模式,以期为我国山区县探索产业振兴之路提供参考。

    2024年03期 v.26;No.102 117-12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农民问题研究

  • 乡村文化振兴中农村妇女性别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陈阳阳;蔡弘;

    民族要复兴,乡村先振兴。其中,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主体问题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中之重。在男性劳动力大量向城镇流动的乡村空心化背景下,农村妇女成为乡村振兴可依靠的主体力量。她们通过生产角色、政治角色、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演绎,性别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在乡村的经济生产、乡村治理、文化振兴与家庭发展中发挥出“超半效应”,但她们在经济、社会以及话语上的边缘化地位阻碍了她们更深一步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文化不断衰落的今天,农村妇女的性别价值为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需要探索出妇女“超半效应”的实现路径,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实现农村妇女发展。

    2024年03期 v.26;No.102 127-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乡村振兴视角下陕西地区留守儿童现状的实地调研与分析

    何昕楠;陈吼;薛元夏;何若楠;李腾飞;

    农村留守儿童是国家未来的能量储备,他们的健康成长备受社会关注。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留守儿童的社会活动更加趋于实践化。职业院校的学子们,在假期中连续4年组建“情暖童心”实践团队,在杨凌、柞水、凤翔、眉县、岐山等地区20余个乡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并采取填写问卷的方法重点选取9个乡村开展基层实地调研,积极探索适合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体系,进一步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调研结果一定程度上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添砖加瓦,让更多留守儿童感受“情暖”并实际获益,同时为高校构建高质量社会实践教育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支撑。

    2024年03期 v.26;No.102 137-14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分布式认知视角下农户迁居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南省S乡为例

    刘玲;郭彤;许润;

    关注农村人口流动趋势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基础,而把握农户迁居规律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要措施。从农户微观个体视角出发,构建以分布式认知理论为核心的农户迁居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利用湖南省S乡628组微观调研数据构建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农户迁居意愿和迁居选择两阶段连续决策过程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55.1%的农户有迁居意愿,且在迁居选择上呈现乡村迁居与乡城迁居并存态势;农户迁居意愿受到个人力、地域力与文化力的综合影响,各维度作用力的影响相差无几;农户迁居选择在第二阶段受“地域力”影响效应减弱,而受“个人力”与“文化力”影响更加显著,其中从事农业工作的年老者倾向于乡村间迁居,低水平的宅基地制度认知度与满意度诱致迁居选择多样化。基于此,未来应重视农户迁居行为与制度之间的矛盾,提高农户宅基地制度认知水平与运用能力,推动宅基地制度改革方向与农户正当的迁居需求相契合;注重识别农户当前的迁居行为阶段,引导不同类型农户完成迁居目标,分阶段推进农户迁居与村庄规划。

    2024年03期 v.26;No.102 142-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文史哲

  • 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建设路径探索——以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为例

    崔志峰;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是新时代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重要举措,是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当前,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建工作品牌建设存在特色亮点不突出、体制机制不完善、品牌效应弱化等问题。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学院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构建长效机制,创新工作思路,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巩固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建设成果。

    2024年03期 v.26;No.102 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5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学科专业学习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

    温雅琴;

    本文探讨了地方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守正创新,将英语教学与跨学科专业学习结合起来,特别是将高校优势学科的知识引入到英语学习中,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英语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时代变迁的需要,是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要,是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是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办出特色的需要,是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增添新的办学活力和内涵的需要,也是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地方普通高校有着自身的特点,要研究做好“结合”文章,积极应对AI智能语言服务带来的挑战,将学校自身优势学科基础知识引入英语专业的教学和学习中,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通识能力,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本文还就实现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了论述和讨论。

    2024年03期 v.26;No.102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唐宋泰山封禅中禅地位置的取舍及其历史文化背景思考

    米臻;

    唐宋之前的泰山封禅典礼中,禅地选址以梁父山为主。至唐宋时则变为社首山,其原因一是社首山较梁父山距泰山更近,二是社首山曾是“古昔禅祭之所”。然而与社首山同样具有上述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人文条件的蒿里山却被舍弃在外,除了汉武帝个人形象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之外,唐宋历史文化语境下蒿里山所蕴含的浓郁鬼神文化内涵是深层次的原因。同时,社首、蒿里二山这种政治职能与文化,既是在泰山文化的影响下产生、发展,又能反过来丰富、弥补泰山文化的内涵与缺陷,呈现出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2024年03期 v.26;No.102 162-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撰稿须知

    <正>《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创刊,是由山东农业大学主办,反映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探索我国三农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关注山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常设栏目有:农业经济、农村观察、农民问题、土地问题、文、史、哲、法学、齐鲁农业、会员园地等。本刊热诚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敬请作者投稿时注意我刊以下要求:1.本刊实施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凡投送我刊的稿件,正文须隐去作者资信。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籍贯、职务或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地址等请另附页注明。如所投稿件不符合上述要求,将影响稿件的及时、妥善处理。

    2024年03期 v.26;No.102 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