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志浩;张志锋;杨威威;
为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效能提升,以傣族乡村文化新乡贤——波章为研究对象,分析波章参与乡村治理实践的契合实践。文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具有民族群众社会实践与传统实践契合、民族群众地方认知与传统理念契合、民族群众文化传承与传统社会契合的纵向宏观契合性,具有文化新乡贤与村民的社会关系契合、与村民的日常行为契合、与村庄的制度结构契合的横向微观契合性。文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促进乡村自治、带头遵纪守法促进乡村法治、作为德治榜样示范促进乡村德治,均是民族乡村文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契合实践。契合实践在学理上对民族乡村文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度,为民族乡村文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典范案例,对民族地区乡村善治具有积极推动价值。
2024年03期 v.26;No.102 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史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如何科学把握和美乡村精准内涵、稳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弥合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当前亟须关注的时代命题。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黄湾乡村建设进行了实地调研和现场访谈,发现和美乡村建设是消弭城乡差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和美乡村建设是共同缔造理念的场景迁移和拓展应用;共同缔造理念下和美乡村建设应遵循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村民为主体的自规划、自组织、自建设和自管理模式。为破除乡村建设制约短板,提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数字建设水平和构建长效管护体制等实践进路。
2024年03期 v.26;No.102 92-9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谢培熙;
农村人居绿化是人居环境政策的重要维度,依托基层政府、市场、村庄合作机制,以和美乡村建设为目标,其实践以城市绿化方式替代农村传统绿化,可称之为“绿化下乡”。绿化下乡直接改变了农村空间,促进了碎片空间的整合、公共绿化空间的形成和私人空间的庭院隔离,进而重构村庄权力,推动农民环境权力提升、乡土权力向法定权力转型、村委会权力强化以及村内绿化管护群体形成。研究中,将空间作为环境与权力的中介变量,使环境社会学权力研究理路更加清晰,推动了环境社会学研究与社会治理实践的进一步融合。
2024年03期 v.26;No.102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素罗;宋雯;
乡贤组织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缺乏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基于西方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运用演化博弈模型,将基层政府组织和乡贤组织作为博弈双方,并引入激励机制,计算双方在不同的收益下选择意愿,进行稳定性分析;利用MATLAB R2016a仿真工具,分析不同参数对演化结果和路径的影响。研究发现,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能极大地激发乡贤组织的参与热情,因此,对完善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激励机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024年03期 v.26;No.102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志敏;葛忠明;
地缘导致山区县发展受限,同时赋予了其独特的生态优势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在限制与机遇并存的局面下,因地制宜发展山区县域特色支柱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和关键环节。本文以湖北恩施S县生态桃园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创新性构建了以产业规划、人才孵化、技术体系三位一体为“弓”,以产品矩阵多元互促为“箭”,以品牌打造、渠道建设双擎驱动为“弦”,以“党政企校”主体协同为“拉弓人”的山区县生态桃园产业振兴“弓箭”模式,以期为我国山区县探索产业振兴之路提供参考。
2024年03期 v.26;No.102 117-12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