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农史与农业文化

  • 明清至民国山东小麦历史与文化研究——以方志物产为中心

    高国金;吴斐;

    明清至民国方志物产史料丰富,文章通过爬梳与整理史料,挖掘明清至民国山东小麦的地域分布、种类、技术、诗词农谚、神话传说、神庙祭祀与药用等的内容与规律,为该时期山东小麦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展示了该时间段内黄河中下游麦作的历史与文化。

    2024年04期 v.26;No.103 1-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多元价值及其现代启示

    赖毅;李倩;

    在技术实践的价值选择中,中国传统精耕细作农业以因时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规划、合理积肥用肥和耕作的土壤利用措施、生物多样性生产为特点的技术体系提高土地产出,形成了与社会经济、生态、政治和文化相协同的多元价值。但应对现代农业科技的生态与社会问题,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发展还需要与现代人权价值相协同。

    2024年04期 v.26;No.103 7-1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农业经济

  • 有偏技术进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路径研究

    李爱;

    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加快我国乡村振兴进程,因此全面考察农业的有偏技术进步及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就成为一个重要议题。通过CES生产函数、非线性估计、索洛余值法测度农业有偏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发现,我国除了内蒙古和甘肃外,其他地区农业均为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多数地区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正值,有9个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负,但降幅在2%以下。基于1998—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和交互效应模型实证发现,农业有偏技术进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作用,同时农业机械化、农村人力资本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发挥有偏技术进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且越发达地区作用越大。

    2024年04期 v.26;No.103 16-27+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与门槛效应

    林萍萍;彭山桂;郭春梅;

    探讨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机理,为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启示。本文样本选自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13—2021年度的面板数据,借助EBM-GML模型测算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面板中介效应与门槛模型分析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及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从影响效果看,农村人口老龄化能够助推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2)从中介效应看,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土地规模经营机制和农产品结构优化机制起显著的正向中介作用;(3)从门槛效应看,以城镇化水平为门槛变量,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单门槛效应,未达到门槛值时,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负面作用,当其达到临界点后,则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因此,本文提出通过提高老龄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产品结构、推进人口城镇化等途径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2024年04期 v.26;No.103 28-3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0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农村观察

  •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准成员权利限缩的反思与修正

    黄小佳;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草案)》(二次审议稿)第16条在一审稿的基础上,采用正面列举的方式对准成员权利范围进一步限缩,此种限缩趋势亦体现在规范落地实践的过程中。出于维护集体资产的静态安全或保障成员权利免受侵害的考量均无法为准成员权利限缩提供正当依据。反之,应对准成员权利空间予以扩张,这既满足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实施需求,亦顺应成员权利的身份属性与财产属性分化的趋势,同时存在丰富的地方实践基础。在制度构造方面,应剥离成员核心保障性权利并增加准成员救济性权利,同时为适应准成员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采用负面清单与准成员登记簿的规范模式,以期在“稳慎推进”的改革思想下,使准成员制度效益最大化。

    2024年04期 v.26;No.103 38-4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现实困境与路径探寻——基于组织管理成本视角

    李中建;张馨戈;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一种新的农村经济发展形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农民主体的被动性、集体成员异质性、集体产权安排的复杂性以及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原有治理体系的惯性依赖,长期以来自主经营农村集体资产面临组织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农村集体资产陷入“沉睡”困境。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多方资源整合,降低发展集体经济的组织管理成本,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抓手,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2024年04期 v.26;No.103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中国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时空演变分析

    史宇宏;杨梦菊;

    农村物流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其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时空演变分析对政府制定针对性策略至关重要。文章构建了全面的中国农村物流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变异系数法、Dagum基尼系数法、空间插值法和莫兰指数法,对2014—2021年中国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农村物流整体呈现强劲增长态势,但供需失衡与基础设施薄弱仍是制约因素。高水平省份展现出显著的空间扩展效应,对邻近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压力。部分省域内集聚趋势加强,差异性逐渐缩小,但省域间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弱,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基于此,认为提升基础设施、激发潜在需求、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加强与城市物流的融合是推动中国农村物流进一步发展的要点。

    2024年04期 v.26;No.103 54-64+169-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1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区域经济

  • 山东省与中东欧国家农产品贸易潜力研究

    张蕴涵;李妥;姜东晖;李颖;

    本文基于2015—2022年山东省从17个中东欧国家进口农产品的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估算了山东省与中东欧国家农产品的贸易效率和贸易潜力,从经济条件、贸易政策环境以及地理空间距离等角度深入探讨了影响山东省与中东欧国家进行农产品贸易的多种因素。结果表明:山东省与中东欧国家农产品贸易联系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贸易双方的国内生产总值、进口贸易方人口数、货币自由度和贸易自由度会对农产品贸易产生正向影响,出口贸易方人口数、贸易双方地理距离对贸易产生了负向影响;山东省与中东欧国家间农产品贸易的平均贸易效率较低,但贸易潜力巨大,潜力较大的国家有阿尔巴尼亚、波黑、北马其顿、希腊、保加利亚、克罗地亚。

    2024年04期 v.26;No.103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农业企业如何编排资源以实现数字化转型——基于资源编排理论的fsQCA研究

    张占贞;蔡冰冰;

    数字化转型是我国农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农业企业如何有效编排自身资源和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问题。以资源编排理论为基础,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对农业企业六种传统资源和能力以及两种数字资源和能力进行测量。研究发现:农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多样化,包括全域创新推进型、市场组织数字服务协同型、市场技术服务驱动型、组织技术服务优化型和数字技术引领型。不同路径反映了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不同策略和重点,而路径选择则受到不同资源和能力组合的影响,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资源和能力的配置。

    2024年04期 v.26;No.103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乡村治理与振兴

  • 新时代黄河流域水污染的叙事研究

    侯飞;

    叙事研究可以把握黄河流域水污染及其治理的历史脉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历史智慧。通过对新时代黄河流域水污染相关新闻大数据进行文本分析,可知新时代黄河流域水污染叙事正向情感总体向好、负向情感总体稳定;其叙事结构主要体现出因素叙事、治理理念叙事、治理方式叙事,表达出持续高度重视、严格水污染监管、促进统筹治理三大叙事主题;基于以上叙事分析,未来黄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应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学科政策调适,坚持系统观念、协同推进大治理,坚持依法治污、推进可持续防治。

    2024年04期 v.26;No.103 81-86+10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1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治理型中间组织:农村水利有效供给的组织与制度逻辑

    王丽惠;

    国家大水利与乡村灌溉的高效衔接,需要借助农户组织的力量。农民用水者协会是法律法规确定的建管农村水利设施、为农户提供灌溉服务的专门组织。早期用水者协会依附于村级组织、由村两委组成,村级组织共同生产费提留权的终结和统收统支不能贴合农户用水量的不公平问题,引发用水者协会停摆性运转。近年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基础环节是重建用水者协会,将用水者协会界定为独立于政府、集体、农户自组织,并在乡村构建完整治理结构、采取有效治理措施的中间组织,更能激活其动员农户参与、协调政社关系的水利协助供给功能。用水者协会的中间组织属性体现在居间整合多元组织目标、经费、人员和治理资源方面,治理运行体现在“最后一公里”强组织、政社关系强协调、场域化强责任方面。用水者协会的功能补强,是要拓展其建管农村小水利设施、堰塘灌溉体系中的作用。

    2024年04期 v.26;No.103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乡村文化治理的作用机制与实践路径——以Y社区纠纷事件的解决策略为例

    刘永新;

    文化因其价值塑造、行为规范、纠纷化解的“柔性治理”功能符合治理主体形塑社会合理状态的需要,逐渐成为回应基层社会纠纷的重要行动逻辑。在乡村治理实践中,Y社区有效贯彻文化治理的理念,采取寓情于理、乡贤教化、制度规约的柔性策略化解了“圈地种菜”引发的纠纷,体现了文化作为治理工具的积极效能。研究发现,文化治理作用于互惠、声誉、认同机制,并通过强化情感、道德、共识要素来引导个人文化目标与维权手段的选择,发挥将纠纷化早化小的文化效能,为完善乡村多元共治的文化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通过多方聚力,建构国家“整合性”策略巩固意识形态、社会“组织性”策略建设文化共同体、市场“主动性”策略规范文化产品内容生产的文化治理体系,可进一步发挥文化效能,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2024年04期 v.26;No.103 96-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智慧农业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

    万子新;汪发元;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1—2022年的统计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智慧农业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的智慧农业发展显著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从区域上看,中游地区的智慧农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最为明显,其次是下游地区,再次是上游地区;同时,在智慧农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应当积极鼓励社会多方面力量参与,促进智慧农业发展;努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2024年04期 v.26;No.103 106-113+133+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参与式治理视域下村委会选举中委托投票的现实困境及完善策略

    周丽;王中华;

    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体现形式,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村民委员会选举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近年来我国基层社会结构变迁、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等趋势影响,村委会选举中“委托投票”愈加普遍。虽然这一行为有助于促进我国基层地区的民主实践,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行为实践与制度设计初衷有差距、行为实施过程中责任人模糊不清、部分选民的参与意识和权利保护意识缺乏、相关自治组织对委托投票行为指导不规范等。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治理转型中委托投票行为的创新性不足、选举中被委托人资格范围不明确、国家权力下沉导致村级民主选举竞争性减弱、监督机制不健全、相关工作人员专业性缺乏等。本文从健全法律政策规定、加强宣传教育、增强选民的参与意识和权利保护意识、构建多方参与的监督机制、规范委托投票行为程序等方面提出完善村委会选举中委托投票行为的对策建议。

    2024年04期 v.26;No.103 114-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粮食生产与食品安全

  • 粮食主产区农业数字化与粮食生产韧性时空耦合及影响因素

    高瑞敏;周霞;周玉玺;

    厘清农业数字化与粮食生产韧性的时空耦合特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本文在测算2011—2021年粮食主产区农业数字化与粮食生产韧性耦合协调水平的基础上,借助核密度估计、重心-标准差椭圆、空间计量模型解析其时空耦合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时间维度,农业数字化与粮食生产韧性协调程度先降后升,省际差异动态收敛。考察期内农业数字化水平稳健提高,粮食生产韧性不稳定发展成为制约二者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2)空间维度,耦合协调度“中间高,南北低”,极化现象显著,变异系数“南北高,中间低”;空间演进呈东北-西南走向,集中度有所增强。(3)影响因素方面,省际种植结构、收入水平、农业科技投入等正向强化了农业数字化与粮食生产韧性的匹配程度,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则是负向限制因素。

    2024年04期 v.26;No.103 124-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大食物观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

    李益欣;郑军;张明月;

    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中外两大数据库,运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和文献计量方法,从发文趋势、学科分布、发文作者、文献关键词等方面对现有国内外大食物观领域的文献进行深度挖掘。结果显示,国内研究主要聚焦“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理论构建及其实现路径”等研究主题,重点关注大食物观下如何开展农业强国建设,实现农食系统转型以及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国外研究主要围绕“食物系统转型”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系统性建模,重点关注地区差异视角下的食物系统转型实践,研究热点包括替代食品网络、可持续健康膳食以及作物潮等。未来大食物观研究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支持多学科交流与合作,鼓励地区参与式调查研究。

    2024年04期 v.26;No.103 13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0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中国粮食安全时空分异: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朱道才;阴晓;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首先从市场和政府两个层面进行粮食安全时空分异性的理论分析,然后使用熵权法测度了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2008—2022年的粮食安全状况,借助粮食安全流模型评价了2008—2022年中国省域的粮食安全流强度,最后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方法分析中国省域粮食安全的空间关联关系。研究发现:(1)2008年以来,中国省域的粮食安全表现优异,系数持续提高,在2012年以后提高明显,呈现时空分异性特征;(2)省域间粮食安全流存在着显著的空间自相关,部分省份的粮食安全流强度经历了低—高相邻到高—高相邻的演变;(3)省域的粮食安全流强度与“胡焕庸线”粮食产销格局并不完全一致,部分省份的粮食安全与其粮食安全流强度并不适配,存在着种植结构不合理和粮食过度销售的问题,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粮食产量的调控,同时借鉴典型省份的创新举措,促进经济增长和粮食安全的协同发展。

    2024年04期 v.26;No.103 14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文史哲

  • 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及其在新时代的应用研究——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研究基础

    肖宏云;

    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受到毛泽东个人生活工作经历、马克思主义农民思想、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毛泽东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运用阶级分析法以及调查研究法等方法对中国农民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初步形成了包括农民是完成革命的重要因素、农民存在不同阶层、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核心、农民教育问题的重要性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亟须汲取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的时代价值,坚持人民至上,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注重农民教育,培育新型农民;组织农民,走新型农业合作化道路;稳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等。

    2024年04期 v.26;No.103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新时代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研究

    马艳阳;苏百义;袁玉龙;

    进入新时代以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全过程。生态伦理思想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能够使人们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出发,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的首要阵地,应当承担起对青年一代生态伦理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生态伦理教育,将生态伦理思想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生态伦理素养,形成生态伦理品格和行为模式,形成环境友好型生活方式。高校深化和优化生态伦理教育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的必然选择。

    2024年04期 v.26;No.103 158-162+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文化心理学视角下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刘真真;殷子惠;王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培养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文从文化心理学视角,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从实物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所蕴含的民族心理、思维模式、情感表达、信仰追求入手,探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途径。这种教育有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般融入学生心间,起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2024年04期 v.26;No.103 163-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总目录

    <正>~~

    2024年04期 v.26;No.103 171-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撰稿须知

    <正>《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创刊,是由山东农业大学主办,反映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探索我国三农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关注山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常设栏目有:农业经济、农村观察、农民问题、土地问题、文、史、哲、法学、齐鲁农业、会员园地等。本刊热诚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敬请作者投稿时注意我刊以下要求:1.本刊实施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凡投送我刊的稿件,正文须隐去作者资信。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籍贯、职务或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地址等请另附页注明。如所投稿件不符合上述要求,将影响稿件的及时、妥善处理。

    2024年04期 v.26;No.103 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