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玉敏;
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在山东的力量弱小,甚至中共山东省委也遭到几次破坏,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长达数年。但在抗战期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战略上高度重视山东,积极发展壮大党的力量,扩充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打造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最终使山东成为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地区,为抗战和未来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以及山东军民的浴血奋战是分不开的,毛泽东本人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2年03期 v.24;No.94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李溪源;施琴;
20世纪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开创了日常生活批判研究,他毕生致力于开拓日常生活批判的问题域,尝试建立一个批判认识和变革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关注点和立足点在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其批判研究的重心分布广泛,前后期研究重心有所变化,但具有思想上的内在一致性,主要涵盖资本主义神秘化的意识形态、二战后兴起的“消费社会”、都市社会以及空间政治经济学等多方面内容。列斐伏尔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的内容,探索了新的解放路径。当代马克思主义需要积极回应日常生活领域的现实问题,尤其是社会主义社会日常生活研究面临的突出问题。
2022年03期 v.24;No.94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李贤;
池莉的《大树小虫》书写了三代人近百年的日常生活,内容上延续了作者之前的以世俗烟火书写时代变迁的风格,叙事艺术有了大的突破,尤其体现在文本中对“时间和空间”关系的运用上。主要有三点:一是打破情节时间,以流动的时间控制故事节奏,塑造圆形人物;二是以外延的空间讲述历史故事,不断颠覆既有的形象;连缀起历史片段,拓展文本内涵;三是在时空交错中书写当下,以个体书写群体;反思了人与环境、代际沟通、人类繁衍等永恒话题。
2022年03期 v.24;No.94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胡作友;朱晗;
迟子建和莫里森的自然书写都有一条渐变的发展脉络,即从自然乡野到城市的空间转变、人物自然品性的淡化和传统文化的式微。这种变化可以归结为两位作家面对社会转型而产生的深切焦虑。转型焦虑在揭示作家悲天悯人的文化忧思的同时,也说明回归自然与传统是中西共同的文化心理,文化守成主义创作具有逆全球化的韧性与张力。迟子建的创作书写着传统之思、故土之怀,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诗意辽阔的精神世界,给我们提供了心灵的慰籍;而莫里森的创作彰显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兼容的文化心态,使其能够在文化融合中重新建构黑人的文化身份。自然书写有助于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进行自我的反思与重构,实现从回望传统到重塑现实的转变。
2022年03期 v.24;No.94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方俊奇;战依林;
早在《泰阿泰德篇》中,柏拉图以预言家般的眼光洞悉了知识的定义,即后世人们所普遍认为的知识是有证成的真信念,后来盖梯尔挑战了知识的这一经典的三元定义,认为即使是有证成的真信念,人们也并不一定获得知识。如何使得人们真正获得知识?我们把这一问题叫做知识的证成难题。知识论学者在解决知识难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两大流派。内在主义者与外在主义者以各自的策略解决证成难题时,观点往往采取和对方分争的态度;但同时,由于知识问题的复杂性,面对证成难题时,双方似乎又采取融合的态度,共同应对知识论难题。本文力图从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分争与融合的角度进行论述,并从实践的视角对知识的证成难题予以反思。
2022年03期 v.24;No.94 126-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阚珊;黄志斌;
随着“互联网+”政策的兴起,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成为一种趋势,互联网给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带来了一场创新性的变革。以支付宝平台推出的“蚂蚁森林”为例,它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相连通、多方主体参与的网络绿色公益行动。研究“蚂蚁森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机制及改进路向,不仅为“蚂蚁森林”生态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行性意见,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发展提供全新思路。
2022年03期 v.24;No.94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1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王丽君;李国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仍是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课题。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形成了意蕴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人类发展演进史上崇拜敬畏自然、征服统治自然、尊重顺应自然的三个不同阶段展现了其认识逻辑;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以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统一展现了其理论逻辑;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演进的现实路径展现了其实践逻辑;这三者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逻辑。
2022年03期 v.24;No.94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下载次数:17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