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农史与农业文化

  • 周秦政治与诸子视野下农、商关系的演变

    李宗敏;

    春秋战国时期,农、商关系经历了由联合走向分化的演变过程。战国中期,在各诸侯国中逐渐形成了以农为先,农、商并重与重农抑商两种经济政策。伴随着秦统一之势日渐明显,秦的经济政策与新王朝的经济政策便密切相关。因而秦王政与吕不韦之间政治斗争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王朝所要推行的经济政策。秦及后世所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以及自西周所形成并延续的以天子(皇帝)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文化也是古代政权虽历经多次分裂,最终却能够归于一统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农、商关系的梳理,也可以发现先秦诸子之间的认同,往往以思想在政治实践中产生的良好效果为前提,各个学派之间思想的会通,与当时的诸子思想被应用于政治当中也有着一定的关联。

    2024年01期 v.26;No.100 1-9+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中国古代的芋头与救饥

    陈渊;

    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蔬果不仅是饮食之调剂,更是重要的救饥食物。其中,芋头因为在种植、产量、保藏、烹饪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曾长期稳定的充当古人的救饥食物,尤以四川地区为最。不同于国家赈济的荒政史,以芋头救饥是个体的生活经验,却也是古人最真实的日常。

    2024年01期 v.26;No.100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艺麻辑要》作者辨——兼考其与黄厚裕《栽苎麻法略》的关系

    熊帝兵;顾铭秀;

    各书目著录《艺麻辑要》的作者不同,有的题为董元亮,有的题为汪曾保(等)。经仔细分析该书的序言,可以判定其真正责任者应为董元亮。书中首篇辑录了汪曾保的《栽苎麻略法》,但该篇与滁州人黄厚裕的《栽苎麻法略》的内容与结构高度相似,重复率接近80%。黄书先出十余年,汪氏极有可能抄录、改写了黄书。黄书密切结合滁州地区实际而写,其内容可与光绪《滁州志》相互印证。尽管汪氏在改写时删去了标志性地域信息,但是并不彻底,如汪氏说徐州、凤阳、泗州等为浙江近地,显然不符合实际;而且黄书中的滁州方言依然保留在汪书之中。

    2024年01期 v.26;No.100 18-2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多元共治: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赓续传承的路径选择

    张志胜;张小飞;

    推动多元共治,既是治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碎片化”赓续传承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题中的应有之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虽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赓续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但仍面临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到位、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缺乏、企业的公益性参与不足、乡村社区的传承保护意识淡薄、社会组织的参与能力受限等现实梗阻。促进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赓续传承与创新发展,需要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传承人、企业、乡村社区、社会组织等相关主体各司其责,且“多元共治”。其中,地方政府要切实担当起主导者角色,传承人需突出自身的主体地位,相关企业应适度开发,乡村社区必须发挥“在场”优势,社会组织在赋能之后也得积极参与。

    2024年01期 v.26;No.100 24-29+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土地问题研究

  •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经济补偿演化博弈分析——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视角

    王利敏;孙静;许崇娟;

    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耕地利用行为简化为保护与提升或不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地方政府针对其行为选择经济补偿或不补偿。运用演化博弈的方法,分析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经济补偿过程中双方的策略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补偿有助于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只有在中央政府的约束下,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才可能朝着社会期望的稳定均衡态演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成本及因此所获收益和耕地质量下降所增加的成本对整个博弈过程产生重大影响,而租地成本对其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策略的选择基本无影响。

    2024年01期 v.26;No.100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宅基地管理中软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浙江省S村为例

    吴升;

    宅基地权益整治涉及到农民安身立命的根本利益,传统管理办法力所不逮,存在诸多乱象。同时,软法进入公共治理视野受到关注。基于软法和宅基地管理的相关文献,设置确权登记率和纠纷解决等因变量,信息接触途径、纠纷解决方式等自变量,结合浙江省S村的调查数据和访谈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存在确权登记率虚高、暗藏管理隐患;宅基地纠纷频发且类型复杂多样;宅基地管理工作满意度高但民主意识缺乏等问题。在必要性方面,应用软法可提高确权登记率和有助于宅基地纠纷的防范与解决。在可能性方面,在制度、组织和群众均有应用基础。基于此,建议完善乡规民约、设立宅基地协管员,多方助力软法在宅基地管理中的应用。

    2024年01期 v.26;No.100 39-4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农业经济

  • 数字经济发展何以助力农业绿色生产——基于农地流转视角的实证分析

    李钟煌;张东玲;张国庆;

    在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成为促进农业绿色高效发展、缓解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解题手段。文章基于30个省市2013-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二者潜在的作用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有限混合回归模型,以分析不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下,农地流转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化影响模式。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2)在总体层面上,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促进农地流转的方式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3)在不同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下,农地流转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农地流转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起促进作用;而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农地流转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抑制作用。因此,建议在推进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引导农村地区形成线上农地交易平台,提高农户参与农地流转收入的同时促进农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使用。

    2024年01期 v.26;No.100 4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下载次数:7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黄河下游数字经济对农业韧性的影响研究

    苏小淞;周玉玺;

    增强农业韧性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给农业韧性带来显著影响。为进一步明晰数字经济对农业韧性的影响程度和传导路径,运用熵值法测度黄河下游农业韧性指数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采用双重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1-2021年黄河下游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韧性增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农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农业韧性的传导路径;农业韧性的抵抗恢复能力和低城镇化地区农业韧性程度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更加显著。

    2024年01期 v.26;No.100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农村观察

  • 要素市场化配置新途径:共享农庄的视角

    张尔升;崔春于;曹长芳;

    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我国深化改革的关键,而如何实现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尚未揭示,本文在论述共享农庄要素市场化配置意义的基础上,研究了共享农庄要素市场化配置过程,总结了典型的共享农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实践经验,并以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为驱动力,探索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搭建平台,以及共享农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功能与效应,研究发现,共享农庄是城乡要素市场化融合配置以及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政府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2024年01期 v.26;No.100 68-77+1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三产融合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刘成坤;廖诗睿;

    本文基于三产融合的内涵及特征,从产业发展、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性、技术渗透和农民增收等五个维度科学构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选取2000-2019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我国各省份三产融合的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动态面板模型探究三产融合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样本期间我国三产融合发展水平呈递增趋势,但增长速度缓慢;从区域上看,四大区域的三产融合发展水平差距缩小,且西部地区增长显著,东北三省也处于较高发展水平;通过系统GMM发现,三产融合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惯性特征,前一期的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会对后一期的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产生推动作用,技术支撑和政府支持也会对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则会对三产融合发展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最后,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24年01期 v.26;No.100 78-87+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农业农村现代化

  •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龙一萍;刘锦扬;李胜;

    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和完善以农业农村为重点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加快农业现代化。因此,从生产现代化、经营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现代化3个维度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对2013-2021年中国30个省市(除西藏及港澳台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数进行测算,并对2013年、2021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阶段划分与空间格局演化分析,研究影响其指数变化的驱动因素。得出结论:总体上,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考察期内有所提高;分维度上,农业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现代化水平等级基本一致,且均呈空间集聚态势;驱动因素上,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效率与政府干预度均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有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其中农业生产效率对本地区与邻近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均有促进作用。

    2024年01期 v.26;No.100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黑龙江省为例

    孙布克;燕翔;潘晨光;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条件与保障。该研究基于黑龙江省2011—2020年时序数据,从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与农民现代化3个维度,选取24个特色指标构建黑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水平在2011—2020年间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发展状况良好,但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准则层中,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最为显著,达到优质水平;各单项指标与综合水平的联系较为密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活质量以及农业生产条件等核心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基于此,该研究提出进一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大科技富农政策力度,助力农民持续增收;继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生产经营体系。

    2024年01期 v.26;No.100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下载次数:7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乡村治理与振兴

  • 乡村振兴综合评价体系优化及对地方政府适应性治理的价值研究

    豆晓;李秀义;邢晓燕;

    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然而如何构建有效指标体系对村庄进行科学分类,则成为难点。本文以泰安市“美丽富裕乡村”126个典型示范村为案例,从“产业、文化、生态、人才和组织”等5个维度构建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构建五维I-C-T-E-O分类模型,将案例乡村划分为综合发展型、协同发展型和整合提升型三类,得出其成因及未来发展方向。这一新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明晰村庄特色优势和振兴主体特征,为地方政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适应性政策提供方法和工具。

    2024年01期 v.26;No.100 103-11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 ]
  • 乡村旅游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王雨晨;焦育琛;

    基于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目的,文章选择位于甘肃省的首批全国重点乡村旅游地为案例地,通过351名脱贫农户的调研数据,构建乡村旅游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分别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指数、乡村振兴指数以及两者的协调指数,运用灰色关联法探寻影响两者有效衔接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甘肃12个乡村旅游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指数为0.367~0.734,乡村振兴指数为0.271~0.739,乡村之间差距较大,其中11个乡村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指数大于乡村振兴指数;甘肃12个乡村旅游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为0.181~0.995,50%的乡村处于勉强协调及以上的状态,另外50%的乡村面临即将失调及以下的状态;从三级指标看,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建设水平等指标是影响两者有效衔接的主要因素;从二级指标看,文化振兴是影响两者有效衔接的最重要因素。基于研究结果,针对处于不同衔接状态的乡村提出相应的实践启示,以期为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2024年01期 v.26;No.100 11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乡村组织振兴的症结及优化路径——基于山东省6个地市的调查

    张利涛;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同时,也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系统工程,其中组织振兴是关键。尤其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振兴,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根本政治保证。山东省在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过程中,探索出许多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措施,并积累了行之有效的先进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山东省要着力建强村级组织“龙头”,推进村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增强村级组织功能,着力把为民服务的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坚持因地制宜、多元经营,夯实村级组织发展的集体经济基础;建立健全“空壳社”治理长效机制,促进农民合作组织规范发展。健全完善村级组织体系,增强村级组织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024年01期 v.26;No.100 12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农民问题研究

  • 数字乡村建设的农民增收效应分析——基于农村产业融合的视角

    陈芷楦;陈洪昭;

    为探讨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基于2011-2019年全国省域面板数据,从农村产业融合的视角出发,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效应、农村产业融合在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作用机制。可以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增收具有直接促进作用,还可以通过加速各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农村产业融合的中介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在粮食主产区的中介效应大于非粮食主产区;农民受教育程度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

    2024年01期 v.26;No.100 128-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下载次数:6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农户家庭资产异质性、农用机械投入与土地流转

    王艳荣;陈楠楠;台欣悦;

    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2018,实证分析在现有资产条件下,农户经营能力、经营规模与农用机械投入对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对提升土地经济效益、提升流转双方福利及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农户持有的家庭资产状况显著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和农用机械投入决策;且研究发现农用机械投入在农户家庭务工资产对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根据该研究结果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应开拓更为广阔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户家庭资产的增加;加快农业领域生产技术革新,因地制宜设计出简单实用的农用机械。

    2024年01期 v.26;No.100 139-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建设农业强国大背景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路径模式探究——以招远市为例

    张海波;付艳;丁海萍;

    本文结合山东招远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和农村改革实践,通过“剥洋葱”“点穴式”“解剖麻雀”形式对招远市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对接融入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和系统分析,着力探索解决在现代农业进程中小农户稳不住、带不动、跟不上、“耕地细碎化”以及农村“无人种地”“不会种地”“种地不划算”的问题,系统总结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衔接的“344”通关密码,即:“村集体、农村土地、农民培训等与小农户自身密切相关的三个关键内因驱动;政策扶持、国企助力、科技兴农、改革赋能等四个外在因素推动;组织联合、要素聚合、服务融合、区域协同等四个路径联动”。

    2024年01期 v.26;No.100 14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文史哲

  • 成长悖论与生命博弈:纳博科夫《防守》的多元叙事“聚焦”

    韩悦;

    纳博科夫早期创作《防守》以象棋博弈中独特的形象和模式构建了主人公卢仁的“成长”历程和自我探寻之路。作者借助象棋对弈的攻杀和防守,以及棋局的连锁反应形成了一条独特的叙事主线。本文在拓宽叙事“聚焦”理论和人物话语模式的基础上,关注作者创作中独特且多维度的视角,探讨人物形象建构在叙事声音、角度和话语等层面的叙事书写,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内容层面主人公的成长悖论和生命博弈的自我探寻过程。作为流亡时期的创作,其中浓重的俄罗斯主题书写在主人公的扭曲与悖论的成长过程中有多重隐喻色彩。本文即通过这些叙事与内容上的结合探究流亡中成长背后的生命诉求。

    2024年01期 v.26;No.100 155-162+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论康德哲学中心灵自我的统一性

    李溪源;

    在康德哲学中,灵魂作为内感官的自我,以一种统一的形态显现为经验性的自我意识的对象。但是由于“灵魂”概念自身带来的问题,以“心灵自我”概念代替“灵魂”概念就具有必要性与合理性。基于先验唯心论与经验实在论立场,康德哲学中的先验自我和本体自我在先验意义上分别构成了心灵自我统一性的认识根据与存在根据,并在经验性的自我意识中成为心灵自我所面对的双重主体。时间和空间则是心灵自我在现象中保持其统一性的根本的经验性条件,由于身体是空间形式以及外在经验的重要条件,所以身体对于心灵自我保持统一性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2024年01期 v.26;No.100 163-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宗教与泰山森林文化

    陈炳卓;曹曦东;曹帮华;张家昌;朱文峰;乔慧敏;

    近两千年来庄严神圣的泰山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泰山丰富的森林资源造就了其壮丽的自然景观,泰山森林景观与人文杰作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与齐鲁文化、华夏文明相互融合成就了如今多元的泰山森林文化,泰山森林文化一路伴随人类从古文明走向现代文明,宗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阐述了森林文化内涵,探讨了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的生态伦理观对泰山森林的发展和森林文化的影响。以期为泰山景区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宗教文化和泰山的森林文化融合推广提供理论支撑。

    2024年01期 v.26;No.100 170-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农业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健康的生成逻辑

    杨楠;苏百义;李国锋;

    如果说“天人合一”彰显了传统农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化学农业文明则是“天人相分”思想的显现,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农业生态文明作为农业文明发展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其核心理念既克服了传统农业文明“天人合一”的不足,又扬弃了化学农业文明“天人相分”的弊端,是两者基础上的“天人和一”——也就是“健康”。农业生态文明“健康”的核心理念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包含了人、社会、农业各系统内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健康”。“健康”的合法性不仅在于符合科学、人性、和谐标准,展现真、善、美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现实的可能性,探究农业生态文明核心理念的生成逻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4年01期 v.26;No.100 175-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杨宇摄影

    杨宇;

    <正>~~

    2024年01期 v.26;No.100 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2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撰稿须知

    <正>《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创刊,是由山东农业大学主办,反映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探索我国三农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关注山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常设栏目有:农业经济、农村观察、农民问题、土地问题、文、史、哲、法学、齐鲁农业、会员园地等。本刊热诚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敬请作者投稿时注意我刊以下要求:1.本刊实施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凡投送我刊的稿件,正文须隐去作者资信。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籍贯、职务或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2024年01期 v.26;No.100 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