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4年山东农业和农村发展状况与2005年趋势展望

    刘同理

    2004年,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更直接、更明确、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山东省的情况看,无论是粮食生产、农民收入,还是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均呈现出多年来没有的好形势。2005年,只要我们紧紧把握“两个趋向”的正确论断,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和领导力度,山东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良好势头就可能得到保持和发展。

    2005年01期 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9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加快推进乡镇企业创新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郑贵斌

    本文通过剖析乡镇企业创新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提出在新的环境条件下,乡镇企业必须采用集成创新的战略模式,走集成创新求发展之路。实施乡镇企业集成创新的对策,一是增强集成创新观念,二是搞好集成创新设计,三是坚定不移的配套推进。

    2005年01期 4-9+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优化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

    高焕喜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三农”上不仅加大了多予、少取的力度,而且重视了着力在提升上下功夫。从提升人们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到提升“三农”工作的地位,从提升农村的产业结构层次,到提升农民的自身素质,从提升农产品质量到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是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支撑点。

    2005年01期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7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与重点

    秦庆武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与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因果关系综合起来进行研究,统筹加以解决。“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向农村居民提供与城市居民大致相同的公共产品,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政府应该把公平地配置资源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手段。

    2005年01期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k]
    [下载次数:5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0 ]
  • 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的回顾与前瞻

    王家传

    本文总结了近几年,特别是在贯彻、落实2004年中央1号文件中关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归纳分析了在其改革和创新中尚存在的主要障碍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2005年中央1号文件中关于“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的要求,着重对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和抓紧研究制定农村金融总体改革方案等问题提出了个人的建议。

    2005年01期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9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农业合约的强制性变迁与经济绩效——来自典型农区的证据

    张尔升

    分成合约是否有效,减租对农业生产是否具有推动作用,这一问题在理论层面、政策层面都有争议。本文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典型农区的数据,得出如下结论:分成合约是有效的,减租在特定地区特定条件下带来农业生产的下滑,这与张五常的结论既有一致之处,也有不一致之处。

    2005年01期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3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对我国农产品反倾销体系构建的分析与设计

    马述忠,马成武

    农产品反倾销是一项需要政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协调作战的系统工程,它们的默契配合,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分析我国农产品反倾销体系构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设计其功能框架,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如何充分地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协调三者之间的行为关系,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笔者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2005年01期 28-3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3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消费需求变化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王树祥,朱彦恒

    通过对农产品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商品属性和消费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农产品的商品属性和消费特点主要以三阶段的显著变化为主,而且在三阶段的变化中会存在两次重大调整,一次是变革式的、一次是过渡式的。本文同时还揭示了反映农产品经济指标的两个关键变量—产量P和质量Q的权重系数的变化规律,从而提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实质是经营能力的调整,调整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组织向农业经济组织的转变,调整应遵循利益驱动和市场导向的原则。

    2005年01期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近期我国棉花生产及市场波动的成因分析

    谭砚文

    本文对1999年至2003年我国棉花生产、市场波动情况以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棉花市场正呈现出发散式蛛网波动态势,因此在WTO框架下,为稳定发展我国棉花产业,抑制生产及市场的波动,急需政府尽快完善棉花市场机制,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2005年01期 38-4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泰安市乳品市场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

    徐光增,王家传,赵娉婷,江新奎

    乳品是最具市场开发潜力的食品之一,泰安市政府也把发展奶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由于居民收入水平低、消费意识淡薄等原因,使泰安市乳品消费及市场开发不足。为此,必须从加强乳品知识宣传、提高乳品质量等方面加以解决。

    2005年01期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农村信贷:现状、问题与对策

    周脉伏,刘泽峰

    农村金融市场主要依赖于非正规金融,正规金融供给远不能满足现有的金融需求。因此,增加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遏制邮政储蓄对农村资金的抽取,加快信用社的改革,放开对民间金融的管制,对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优惠的扶持政策,是缓解农业、农村和农民贷款难的必然选择。

    2005年01期 48-52+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7k]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赵慧芬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农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日益面临着进入市场难和保护自身利益难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力推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数发育不完善,规模小、发展速度慢、稳定性差。本文着重分析了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建议。

    2005年01期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现状、形成机理与目标模式选择

    官永彬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忽视广大农户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偏好,从而引致农村公共产品供求机制的失衡,而要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必须把农民的需求偏好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函数的内生变量,现实最佳的目标模式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村公共产品提出与之相配套的模式,逐步建立起政府、民间组织、私人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多元化供给格局。

    2005年01期 56-59+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下载次数:6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1 ]
  •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张晓云,赵红

    城市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举措。目前,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制约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本文在论述了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指出了影响城市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2005年01期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9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浙江省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探讨——基于部分农村调查资料的分析

    张清霞

    农民问题是“三农”的核心,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内因。本文基于对浙江省部分农村劳动力的调查,指出浙江省农村劳动力在受教育程度、能力与知识、观念与态度等方面呈现出的素质特点及不同就业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异同,并简要分析其成因。

    2005年01期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5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态势分析

    于伟

    劳动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对其进行科学转移、合理配置是促进经济快速、协调、持续发展的一项内在要求和关键衡量标准。本文结合山东省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数量发展变化,劳动力区域、行业分布情况,对山东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变化,转移特点,山东省各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变化以及阻碍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托达罗(M.P.Todaro)的预期收入理论、高国力的区域数差理论、哈里斯(J.R.Arris)的收入假定理论、蔡的制度影响理论的学习借鉴,提出了在省内重点向以济南、青岛为两端的8座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发展链进行转移,在省外重点向南方区域——长江三角洲城市圈、向北方区域——辽东南城市圈等区域转移的思路,对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的合理布局进行了独特思考和认真分析,为今后加快推进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有益借鉴。

    2005年01期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8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关于我国失地农民的安置和补偿问题的思考

    陆迁,叶小雯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致使文化素质不高,劳动技能单一的农民在得到为数不多的征地补偿后生存和生活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行的失地农民补偿和安置措施存在诸如补偿标准低、分配不公平、安置不妥当等问题。解决失地农民的补偿和安置问题应采取积极措施,走一条“先保障、再补偿、培训就业”的新路子。

    2005年01期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土地集体制度与中国城镇化效率

    靳相木

    Lewis两部门城市化模型理论是以西方土地私有制和完全市场化为背景建立的,其隐含结论“城市化过程总是有效率的”也只有在这个背景下才有意义。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处于城镇化起飞阶段的国家来讲,我们是在尚未完成市场化和土地集体制度双重约束下推进城镇化的。这一独特国情条件,决定了我们讨论城镇化效率的必要性,决定了城镇化效率概念在城镇化问题研究中的基础地位。我国城镇化效率偏低乃至出现无效城市化,一个重要根源就在于农村土地集体制度。

    2005年01期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8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鲁中传统农业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实证研究

    焦玉良

    本文以地处鲁中平原传统粮棉区的潍坊市为背景,在对该地区经济发展中等的高密市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这一地区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的基本情况,分析与土地流转有关的诸多因素对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以及目前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的特点。认为现在大部分农民既有土地转出的意愿又有转入的意愿;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受到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在土地流转方式的选择上倾向于保留土地的承包权;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期望呈现两极化特点。

    2005年01期 82-8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下载次数:9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0 ] |[阅读次数:4 ]
  •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以滨州市为例

    郭振华,孔金玲,李海艳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本文陈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含义,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滨州市耕地变化的原因,并且在土地整理、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及非农业用地的控制和挖潜方面,对实现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2005年01期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9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山东省高新区土地利用调查与思考

    马小友,李新举,刘宁

    本文对山东省省级以上高新区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分析了高新区土地规模、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在分析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照了10个高新区的相互差别,对照了山东与北京国家级高新区的差别,指出了存在的几个问题,给出了几条解决措施。

    2005年01期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4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功能再探

    胡义成

    “三个代表”思想体系包括江泽民同志所提“创新动力论”,以及由此导出的当代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不仅面对着大量的自然科技新问题,而且尤其面对着一系列哲学社会科学新问题,亟待创新解决。胡锦涛同志提出十四个“如何”的问题,也代表着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创新功能的深情呼唤。继江泽民和胡锦涛多次讲话后,中共中央2004年3号文件的下发进一步表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解决这些新问题中的创新功能,绝对是不可替代的;它构成了中国创新体系的难以或缺的主导子系统。

    2005年01期 96-100+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2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思想领导规律的揭示

    王知宇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长期实践中,科学地揭示出中国共产党思想领导的基本规律。我们认识、掌握和科学地运用这些基本规律,对于全面提高党的思想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05年01期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2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探索与贡献

    周新辉,苏百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问题,其他问题都是围绕这个基本问题展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抓住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反复加以论述,以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005年01期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赛博空间的科学哲学思考

    孙梁

    网络的出现和迅速普及创造了一个新型的虚拟生存空间——赛博空间。它具有数字化、开放性、自由性以及资源丰富性和时空压缩化等特点,潜在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赛博空间打破了以往的传统哲学的框架,更广泛、更直接、更生动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存在方式,并且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育的面貌和学习方式。

    2005年01期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一曲小人物的悲歌——老舍《茶馆》再解读

    孙延荣,陈宁宁

    通过对《茶馆》中小人物的解读,领会作品如何凭借塑造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反映其“葬送三个时代”的主旨,品味作品的文化蕴含以及传统性和现代性相结合的结构,赏析作品语言运用方面通俗洗练,又幽默典雅的独特魅力,完成对作品特殊文化视角的特殊审美。

    2005年01期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8k]
    [下载次数:35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