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三农问题研究

  • 中央一号文件三农问题历史回溯:现实困境、政策动因与实施结果

    丁淑云;吴亮;柯昆昆;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新时代“三农”工作对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26份涉农中央一号文件展开历史回溯,整理发现我国“三农”发展面临的困境分别是农业经营模式亟待转变、农民收入水平有待提升、新农村建设仍需加强;立足于困境现状进行追因,人地矛盾、计划经济思想、城镇化趋势的浅层动因与城乡二元割裂、我国拉动内需增长的经济需求等深层动因不断将“三农”发展置于困境之中;最后,通过对“三农”政策的实施结果研究发现,我国在“三农”领域的政策实施不断坚定农民主体地位,以阶段性适配政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我国逐渐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三农”工作的适应性改革、“三农”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升势在必行。

    2025年01期 v.27;No.104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8K]
    [下载次数:6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农民问题

  • 流动的家庭自主性:农村籍中晚期肺癌患者家庭的照护实践

    陈泽霖;

    本文考察了在二元医疗卫生制度和医院制度的双重约束下农村籍中晚期癌症患者家庭采取的照护行动,以及这些行动如何体现了“负性生命事件”中的家庭自主性。研究发现,二元医疗卫生体制和医院制度是导致农村癌症群体在城乡之间流动就医的根本原因,而作为“负性生命事件”的癌症是激发家庭照护动机和理由的中介,它引导家庭权衡可能的后果,以及可以利用的资源或机会,进而导致家庭照护在空间和身份两个层面发生变化:第一,患者返乡后的家庭空间分化成为生活区与照护区,而进城之后他们又租住于院外社区,家庭形成了新的空间聚合;第二,患者在院内外就医候诊期间,得益于充足的护工资源,照护者身份很快实现了护工为主的制度化,而返乡之后他们更多地在“地方感”的牵引下,求助于村社共同体,使得照护者身份从家庭内部向外部延伸,促成了身份的再生产。家庭照护实践无法直接影响二元社会结构,但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医院制度,并与“负性生命事件”这一中介相互形塑。由此可见,农村癌症群体的家庭自主性在照护的领域、地域和过程上存在差异,在照护的意愿和能力上也有所不同。本研究有助于医学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也能够为分级诊疗制度和健康治理体系的优化提供实践启示。

    2025年01期 v.27;No.104 1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山东省实证

    李娇;毕红霞;

    为探究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运用简单随机法对山东省农村老年人展开调查。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较差的占比为19.6%,自评为一般和较好的分别占45.3%和35.1%。进一步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实证分析了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子代支持中子女给予经济资助、家务支持频率和主动联系频率;亲代支持中对子女大额经济资助、对子女家务支持频率、对子女联系频率、对子女探望频率和是否照料孙代共8个因素对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加强子代对亲代支持、发挥隔代照料的积极作用等相关建议。

    2025年01期 v.27;No.104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金融素养对家庭信贷行为的影响——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

    李佳楠;司传宁;

    基于家庭信贷行为的特征和金融素养水平,本文梳理了金融素养对于家庭信贷行为影响的内在机理,并利用2017—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3634个面板数据对理论分析进行模型检验。实证结果显示,金融素养显著正向地影响家庭正规信贷需求及额度;金融素养越高,家庭获得非正规借款额越少。上述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结果表明,金融素养对农村地区、学历较低人群的正规信贷需求的影响更为显著。涉及金融素养有关的三个问题中,利率问题与投资风险问题对家庭正规信贷需求的影响更为显著。通过以上研究,能够为缓解家庭信贷约束,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01期 v.27;No.104 3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2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农户数字素养与生活幸福感——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

    刘丁蓉;杨凯;孙仕;

    为探讨农户数字素养与其生活幸福感的影响关系,基于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户数字素养对其生活幸福感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户的数字素养提升有利于增强其生活幸福感,而且农户的年龄与其生活幸福感之间呈现出“U”型非线性关系。在农户群体中,女性、处于15~64岁劳动年龄、身体质量BMI指数正常、拥有家庭成员及拥有家庭汽车的,其数字素养对生活幸福感的正向影响更加显著。另外,农户数字素养通过社会参与机制,即“社会融入—社会信任—社会资本—自我效能”间接影响生活幸福感。农户的家庭总收入、配偶或伴侣的总收入越高,农户数字素养提升对其生活幸福感的正向影响越显著。

    2025年01期 v.27;No.104 42-54+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0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农村观察

  • 同频共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共同富裕的互构理路

    高峰;张扬金;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村生产方式的一种现代形态,对提升农民致富素质、促进农民实现多元收入具有深刻影响。农民共同富裕突出社会生产基础上共享性、公平性的发展要旨。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引领下,两者形成联系支撑的“同频共振”逻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农民共同富裕开拓“合作生产”思路、保障财产权益。农民共同富裕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目标导向,为其提质增效铸就物质基础、提供有利社会条件。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共同富裕同频共振,需要从筑牢农民共富认同根基、发挥制度效能优势、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集体经济治理机制等方面作出努力。

    2025年01期 v.27;No.104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马克思主义出版观视域下新时代农村读物研究

    罗名杨;贺壮;

    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读物作为文化传播与知识普及的关键载体,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农村读物的出版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具体体现,是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我国农村读物的发展历程清晰映射出我国农村社会进步与农民素质的提升,新时代农村读物的发展具有新的特征和作用,同时也存在内容针对性不强、出版技术革新滞后、管理不完善等问题。新时代农村读物的发展路径应践行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充分运用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制定类目与内容,加强现代管理体系建设,以期构建一个高质量的农村读物体系,切实服务于新时代农村农民的多元化需求,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01期 v.27;No.104 62-69+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4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产业经济

  • 食用菌产业发展:从农业时代到数智化时代

    李平英;葛颜祥;张化楠;

    我国食用菌产业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已经发展成一个体量相当大的产业。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非常明显,从分散的小农户种植到工厂化生产,再到数智化模式生产。从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三种模式并存,经营效率逐渐上升,但对乡村振兴贡献逐渐降低。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的研究对产业发展实践具有借鉴价值。

    2025年01期 v.27;No.104 70-75+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2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河湖治理能否推进农业绿色转型?——浙江省衢州市生猪养殖户退养转产的调查研究

    姚文捷;

    随着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战场从城镇转向农村、由工业转向农业,河湖治理一度迫使农户做出农业转产抑或非农转业的生计选择。面对粮食安全压力及保障生存与发展的刚性需求,农业绿色转型势在必行。因此,探索河湖治理能否推进以及如何推进农业绿色转型至关重要。结合中国河湖治理的现实背景并利用浙江省衢州市455户生猪养殖户退养转产的实地调查数据,本文实证分析了河湖治理对农业绿色转型的作用。研究发现:(1)河湖治理能够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并存在家庭农场的中介效应;(2)河湖治理在家庭农场的中介效应下能够促进农户以菌换猪、以菜换猪、以药换猪,但对农户以羊换猪不产生作用;(3)养殖规模和户主养殖年数均对农业绿色转型有促进作用,养殖规模对发展家庭农场具有促进作用;(4)种养循环对农户以菜换猪具有抑制作用,对农户以药换猪具有促进作用,而对农户以菌换猪和以羊换猪均无作用。本文旨在揭示河湖治理推进农业绿色转型的内生激励机制,从而为河湖治理方式在现有的河湖长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的基础上得到有力的延伸,也为制定推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政策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启示。

    2025年01期 v.27;No.104 76-82+173-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旅游经济

  • 游客感知视角下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测度、分析与优化

    蔡礼彬;万方亮;

    乡村旅游公共服务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路径,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基于双因素理论探讨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分析山东省43处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的10715条游客评论,进一步探讨公共服务优化与均等化策略。研究结果显示,购物体验、信息服务、标识系统、行政服务体验和人流拥挤程度等属保健因素;文化环境体验和项目丰富度为激励因素;服务与态度、环境卫生、交通便利性、餐饮与住宿体验及其他设施体验等则同时兼具激励与保健功能,并基于扎根理论构建“主体定位、要素定位、产业定标、空间定点、管理定责”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质量优化“五定模型”。

    2025年01期 v.27;No.104 8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下载次数:6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乡村旅游地居民的社区参与对文化保护行为的影响研究

    韩宸辰;

    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影响,乡村旅游地日渐陷入文化失落的劣性状态。地方居民作为乡村旅游地文化的活载体和保护主体,对重塑乡村文化自信和保护乡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依据对安徽省黟县和青阳县调查的582份有效问卷数据,基于社区参与的视角,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居民文化保护行为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探讨乡村旅游地居民的社区参与、文化归属、文化自信和文化保护行为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地居民的社区参与既可以直接影响文化自信,也可以通过文化归属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文化自信;同时社区参与能够通过文化归属和文化自信的中介作用实现对文化保护行为的正向影响,即提升居民的文化归属和文化自信有利于强化居民的文化保护行为。

    2025年01期 v.27;No.104 9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1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乡村治理与振兴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何以助力乡村振兴?——基于嵌入性视角的反思

    杜龙;安宝洋;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被赋予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何在经济效益的主导下助力乡村振兴值得关注。基于前期文献的梳理,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嵌入乡土社会是确保经营成功的重要手段,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则被视为“嵌入之后”的功能外溢,从而忽视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力乡村振兴的内生逻辑。鉴于此,通过鲁中地区屈楼村的田野调查发现,从嵌入性到公共性的行动逻辑能够解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融入乡土社会再到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非只为逐利而嵌入乡土社会,“嵌入之后”的个体理性跃迁、生活伦理外溢等决定了其助力乡村振兴的公共性。因此,渐进式地培育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利于激发其公共性,对助力乡村振兴至关重要。

    2025年01期 v.27;No.104 106-11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乡村振兴背景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研究——以N市W区为例

    问延安;刘一帆;

    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贫困消除的政策重点转为解决相对贫困,部分脱贫群众处于易返贫致贫的边缘,要通过一系列防止返贫的机制,做好监测与帮扶的工作,筑牢防止返贫的根基。采用案例法与半结构化访谈法研究N市W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研究发现该区防返贫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政策效果,但仍存在监测工作识别与系统录入不够精细准确、基层人员知识水平与新技术不匹配、帮扶政策落实不到位、产业带动效果不显著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够、群众观念与技术双落后、新兴经济主体带动能力弱等方面,为此政府需要提升基层干部队伍工作能力、强化产业发展带动能力、激发群众能力并建立分级预警监测机制。

    2025年01期 v.27;No.104 113-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9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村规民约的治理功能及其差别化实现

    林文轩;童航;

    村规民约对促进乡村善治具有重要意义,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定位应区分为功能定位和体系定位,前者关联村民自治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后者沟通法治体系、德治体系和共治体系,并通过立法规范予以层级疏导。村规民约的制定主体、内容、制定程序、监督程序等构成了其内在结构,决定了村规民约的现实运行逻辑。基于村规民约的内在性与外在性的双向互动结构,现实中村规民约的治理功能可以具体演绎为动员型村规民约和分配型村规民约的差别化实现。由此,村规民约的功能实现不应囿于一体化实现,而应基于不同的村庄历史和现实,从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两个层面着手重构村规民约功能实现机制,从而为差别化形式实现其治理功能提供制度支撑。

    2025年01期 v.27;No.104 124-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行动者网络视角下的乡村数字治理主体性叙事

    郑永兰;马明涛;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宏观叙事的重要篇章。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嵌入为乡村治理实现了多方位的外源驱动,也对治理主体的协同互动提出了内生要求。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可以解构出乡村行动主体与数字治理相互建构、双向赋能的理论图景,并通过转译的视角透视乡村数字治理过程中主体互动的实践叙事。研究发现,行动者网络的构建与乡村数字治理的推进具有内在的理论耦合性,能够推动不同主体差异化的利益诉求和行动逻辑相统一;但在实践中仍存在着“结构失衡-过程失范-功能失焦”的多重困境。因此,需从鼓励主体能动行为、清晰数字治理边界、凝聚多方价值共识等优化进路着手,推动“结构共建-过程共治-功能共享”的治理目标落到实处。

    2025年01期 v.27;No.104 132-14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文史哲

  • 嵌入、经验、转换:唐代传奇体小说的文体承融与诗性叙事

    杜仲赢;

    本文以唐代传奇小说中的诗歌嵌入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诗歌作为小说叙事手法的多重功能。首先,通过对唐代传奇作品中的诗歌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分析,验证了诗歌在唐传奇文本中作为有机组成部分的重要性。文章进一步将诗歌嵌入的作品分为言情类、形变类和豪侠类,分析了不同类别作品中诗歌的叙事功能及其对小说主题的深化作用。此外,文章探讨了唐代诗歌经验如何融入传奇创作中,特别是诗歌的节奏感和意象在传奇小说叙事中的应用。研究发现,唐代传奇小说中的诗歌嵌入不仅增强了小说的叙事层次感,也赋予了作品更高的艺术价值,揭示了诗歌与小说文体之间的深层互动机制。

    2025年01期 v.27;No.104 142-149+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石守道”“石敢当”碧霞元君传说的比较研究

    蒋明超;

    《玉女卷》碧霞元君传说中“石守道”等人物关系的加入,主要是为了实现其与儒、释、道三教的深入融合。就结果而言,碧霞元君信仰与道教、佛教均实现了较好融合,唯独与儒教不仅未能融合,反而招来诸多儒生的批判和抨击。在此背景下,以“石守道”为泰山玉女生父的碧霞元君传说越来越难以存续。因此急需一位与“石守道”有相同籍贯,且与儒教无明显关联的人物来替代。于是,以徂徕山为发祥地的泰山石敢当信仰便与碧霞元君信仰相融合,最终孕育出了以“石敢当”为泰山玉女生父的碧霞元君传说。

    2025年01期 v.27;No.104 150-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周颂·噫嘻》与西周籍田礼——兼论早期文献文本秩序的构建

    张新莲;

    周人重农业,籍田礼是历代《诗经》农事诗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仪式背景。《诗经》中也有多首农事诗的存在,其中有些农事诗被认为是用于“西周籍田礼”仪式的诗歌。《噫嘻》一诗蕴含着籍田礼的核心概念内涵:“既昭假尔”指向的是“初耕前的祭祀活动”,“率时农夫,播厥百谷”指向的是“周王在初耕环节亲耕”,而这个初耕环节是“播种”环节。在《诗经》后续农事诗的书写中,这两个核心概念已经丢失,这一文本现象对应着传统阐释史中“籍田礼”的废弃。其余的典籍文献本质上均是托言“籍田礼”来达成自己的论述目的,并非关于“籍田礼”的真实记载,并且其中一部分记载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农家学派”的兴盛、“神农”或者是“先农”作为新农神对于周民族属性非常强的“后稷”的取代以及汉代的政治性的影响。

    2025年01期 v.27;No.104 158-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中国书法的自然观意蕴初探

    赵文静;刘友田;牛鲁玉;

    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哲学化的艺术,包含着十分丰厚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其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都是建立或归宿在“自然”这一美学境界之上的。它始终保持着人与自然的秩理会通,从早期人类的神话自然观、道法自然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到生态自然观,中国书法一直追求人的精神与自然、宇宙的统一,这是中国古代哲学追求的基本价值和最高境界,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追求的终极目标,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向往和追求。

    2025年01期 v.27;No.104 16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书评

  • 社会心理与文化焦虑的镜像——评刘培教授《宋代的学术文化与辞赋创作》

    柯婧;

    《宋代的学术文化与辞赋创作》以社会心理与文化焦虑为切入点,系统探讨了宋代辞赋创作与学术文化、政治变革之间的深层互动。全书揭示了两宋士人在儒学复兴、理学兴起及政治动荡背景下,如何通过辞赋这一文体表达对皇权制约、道德秩序重建和民族存亡的文化焦虑。作者通过分析辞赋的社会功能(如科举律赋的政治参与性)、文化焦虑的表达形式(如华夷之辨的反思),以及学术思想转型(从儒学经世到理学内省)对文学风格的影响,展现了宋代辞赋在士人心态与时代思潮中的多重角色。该书为理解宋代文学的社会文化动力提供了新视角,凸显了文学创作与社会变迁的密切关联。

    2025年01期 v.27;No.104 171-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来稿须知

    <正>《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创刊,是由山东农业大学主办,反映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探索我国三农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关注山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常设栏目有:农业经济、农村观察、农民问题、土地问题、乡村治理与振兴、文·史·哲等。本刊热诚欢迎海内外学人惠赐佳作,审稿周期不超过两个月!来稿时敬请注意以下要求:一、来稿应内容新颖,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谨,篇幅在8000~15000字为宜。

    2025年01期 v.27;No.104 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