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建川;郭友帮;
“停午”一词,《汉语大词典》释为“正午;中午。停,通‘亭’。”最早的书证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三峡)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停午”也作“亭午”。日可“停午”,月也可以“停午”,指月上中天。与日之“停午”时间确指“正午”不同,月之“停午”具体时间则所指不一,可以是半夜12时左右,也可以是其他时间。
2023年03期 v.25;No.98 145-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宋芳芳;张庆伟;
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整体知悉二者“建设—改革—复兴”三时期的历史耦合,辩证审思二者“统一—结合—联动”三维度的内在关联,澄明确证二者“必由—必要—必履”三向度的路径内嵌,可以为二者双向律动共赢发展提供有力学理支撑。依循“起点—中介—终点”的逻辑理路,有助于二者关系的整体性考量与综合性阐释。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之间的辩证关系,可见,筚路蓝缕建设时期的历史耦合、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耦合、筑梦复兴新时代的历史耦合构成辩证审思的逻辑起点;“守”与“新”有机统一,“整”与“局”有力结合,“导”与“基”有效联动构成辩证审思的逻辑中介;实现民族复兴昌盛的必由之路,消弭现实梗阻滞点的必要之路,具体架构实践进路的必履之路,构成辩证审思的逻辑终点。
2023年03期 v.25;No.98 14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张凯;
围绕《不苟》篇是荀子哪一时期的作品,当前学界主要分为两派,分别以为是荀子早期与晚年所作。其中认为是早期作品的三个论证,各有不足之处。通过梳理本篇中“百王”“君子”等概念的发展顺序,可以看到《不苟》篇与其他篇目之间存在前后联系,其思想具有一致性,并非窜入、伪作。结合荀子的生平经历,本文认为,《不苟》篇是荀子晚年的作品,是对思孟一系的改造,代表着他为礼寻找内在依据的一种尝试。在考虑荀子思想时,有必要将其作动态化处理。
2023年03期 v.25;No.98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吕彦瑶;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是铸就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与内涵的根本力量,凸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鲜明特色和民族特性。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植于中华文化,赋予中华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与现代表达,是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精神的时代产物,蕴含的时代精神丰富发展着中国精神宝库,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独特精神标识,引领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走向,是新时代深入理解和系统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因素。
2023年03期 v.25;No.98 161-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王晓丽;刘友田;
先秦道家生态哲学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古典生态哲学。先秦道家生态哲学的核心思想包括生态自然观、生态实践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格局观四方面的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道家生态哲学智慧,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实现了对道家生态哲学的超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建意义重大,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为我国生态文明话语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鲜明地体现了“第二个结合”,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先秦道家生态哲学的扬弃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该思想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的理解,助力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
2023年03期 v.25;No.98 168-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李沛琪;
伊塔洛·卡尔维诺于1973年出版的《命运交叉的城堡》受符号学影响写成。在图像的单一视角下,观照塔罗牌与语言文字相结合的叙述,小说是运用了差异性原则的自足的系统;在图像与文字结合的视角下,小说具有转喻式的结构语法,呈现出修辞语法化的特征;最终立足小说整体角度,《命运交叉的城堡》具有自我复制的开放性,也具有自我指涉的元小说性,实现了小说的自我解构。
2023年03期 v.25;No.98 175-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王淙;刘新民;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地方农业高校应对标农业强国建设目标,立足自身在农业强国建设中的定位作用,以一定的战略思维、系统理念、融合发展、守正创新等思维理念创造性地构建和优化战略规划思路,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优势特色、加强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突出学科引领、推动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具有自主性、前瞻性、适应性、针对性的实践路径探索,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扛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责任担当。
2023年03期 v.25;No.98 18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