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平;渠涛;邵波;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为科学评价山东省的振兴效果,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十分重要。对此,在遵循构建的理论和应用原则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的逆向归纳法,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对照过程,设定评价体系的层级和指标,可以建立5项一级指标、16项二级指标、31项三级指标构成的三层级评价指标体系。为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运行,可创新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监测运行管理模式,并在组建省级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强化体系运行管理的组织建设、加强摸底调研等方面制定应对策略。
2021年03期 v.23;No.90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下载次数:10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申书炜;邹旺;
运用因子分析法,基于2004-2018年的数据,对重庆市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农村居民消费主要受基本消费和提升消费两个因子的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已经由温饱型转向富裕型;农村居民消费行为以基本消费为主;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由此呈现出"喇叭"形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正在不断完善。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增加提升类消费需求,刺激农村居民消费,进一步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2021年03期 v.23;No.90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下载次数:8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夏岩磊;程永生;胡鹏;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对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进程中所呈现的基本特征及其内在逻辑、形成特色创新能力的"双重新机制"及其作用形式、保障机制运行的实现路径及其具体内容等进行机理性阐释。中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进程呈现出"制度供需演化、布局结构变化和目标功能转化"的显著特征;以"合作、集聚、竞争、协同、联动"等五个维度为支撑的"双重"作用机制,能够促进形成特色创新能力;"激励因素集——激活机制集——凝塑能力集——实现目标集"的路径体系能够保障园区创新发展机制顺畅运行。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政府"政策干预"引领个体发展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通过厘清园区创新发展的"双重"新机制及其实现路径,保障特色创新能力形成与提升,有助于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1年03期 v.23;No.90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9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静;
据统计,我国宅基地面积高达2亿亩。如此庞大的宅基地资源应当被充分利用,发挥好宅基地的经济价值和保障价值。2015年至今,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历时5年之久,试点县探索出一系列"可复制""利修法"的改革经验。同时,《民法典》的颁布在宅基地制度改革方面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积极作用。因此,在《民法典》的视域下透视宅基地"三权"的内涵,缕清宅基地"三权"的权能表达形式,并在试点县实践的经验中提炼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宅基地改革破局之维。
2021年03期 v.23;No.90 24-28+3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0K] [下载次数:9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李玲;王秀鹃;周玉玺;
[目的]水资源非农化利用水平区域差异明显,探究其空间异质性对优化水资源配置,规划不同产业间用水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00-2017年中国31省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测度了水资源非农化的空间关联特征,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测度水资源非农化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中国31个省份的水资源非农化程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选取产业结构、经济水平等变量考察水资源非农化在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各因素在省域范围内多呈现正向溢出效应,省域间的溢出效应方向有正有负。[结论]地区之间影响水资源非农化的各个因素互相牵制带动,区域之间应加强协同,形成良性竞争状态。
2021年03期 v.23;No.90 64-73+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化楠;葛颜祥;接玉梅;
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战略背景下,迫切需要发展和完善主体功能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为充分发挥政府补偿在主体功能区流域生态补偿中的主导作用,应尽快完善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针对目前主体功能区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责任界定困难、支付模式不相匹配等现存问题,应合理界定主体功能区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权责、建立与主体功能区相耦合的流域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模式,以促进主体功能区流域生态补偿的顺利实施,实现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可持续发展。
2021年03期 v.23;No.90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下载次数:6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颖;何如海;
基于多层面构建长三角经济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变异系数法、熵值法确定其综合权重,同时利用综合指数函数、耦合协调评价模型、象限分类识别法和障碍度模型,探究2007—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与土地生态安全耦合作用机理、空间集聚特点及其障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27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非均衡发展的特点,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整体较低,同时子系统综合得分均值的年际变化较小;长三角各市耦合协调度有小幅度波动且相互交织,2017年呈现由长三角东部往西部梯度递减的趋势,且区域内核心城市优于周边城市的分布规律;经济规模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是影响长三角协调发展的两个重要障碍因素。
2021年03期 v.23;No.90 80-89+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5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泽媛;郑军;隋涛;
山东省蔬菜秸秆总量丰富,资源化利用潜力巨大。本文基于2010-2019年山东省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数据,采用秸秆资源量草谷比的估算方法,探析山东省蔬菜秸秆总量及变化趋势,利用ArcGIS软件和九宫矩阵图,直观呈现蔬菜秸秆分布的区域特征和单产层级。结果表明,2010-2019年山东省蔬菜播种面积呈"W"型波动,但蔬菜秸秆资源量持续上升;蔬菜秸秆空间分布表现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潍坊市蔬菜秸秆资源总量最大,淄博、德州和济南等地区单位播种面积蔬菜秸秆资源量较高,秸秆人均产量区域分布呈现出"鲁西、鲁南高","鲁北、鲁东低";矩阵图报告了山东省蔬菜秸秆生产力三大类型区,潍坊、济南和德州为蔬菜秸秆丰裕区,宜优先推广蔬菜秸秆资源化利用。结合蔬菜秸秆理化性状和生产力空间分布层级,探索提出蔬菜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燃料化利用的县域发展模式。
2021年03期 v.23;No.90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3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陈红玲;张玉君;张灵杰;郑馨;
通过引入风险感知理论,结合计划行为理论,运用AMOS构建风险感知对"候鸟式"养老旅游行为意向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风险感知对"候鸟式"养老旅游行为意向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旅游风险感知对"候鸟式"养老旅游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有显著的负相关。2."候鸟式"养老旅游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候鸟式"养老旅游行为意向有显著的正相关,其中,"候鸟式"养老旅游态度对"候鸟式"养老旅游行为意向的影响最大,"候鸟式"养老旅游主观规范对"候鸟式"养老旅游行为意向的影响最小。
2021年03期 v.23;No.90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2K] [下载次数:1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付桉瑞;张之峰;田文泽;
农村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医疗资源的可及性等制约因素,老年人健康问题尤为突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项提高农村居民健康福祉的社会制度由此备受关注。本文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采用OLS回归模型,并通过工具变量法解决内生性、替换因变量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检验了新农合制度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农合制度对农村老年人健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存在地域性差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居住方式、自评经济状况、吸烟等变量对老年人健康有显著影响。
2021年03期 v.23;No.90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下载次数:9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孔潇婉;李杰;
本文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7)的调查数据,借助SPSS25.0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寻社会保障参与行为分别对社会公平感知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本文得出结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低保的参与均对社会公平感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失业、工伤的参保对社会公平感知无显著影响;通过分别对城镇与农村样本进行分析,认为医疗保险对促进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的效果不显著,低保对促进城镇居民社会公平感的效果不显著。在以上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缩小城乡保障水平差异等建议。
2021年03期 v.23;No.90 113-116+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5K] [下载次数:7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志浩;杨威威;
在中央政府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国家政策指导下,基层政府积极推动政策落实,农村地区的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迅速发展。通过对豫北梨镇土地流转的实地调查,发现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了农户对村干部的决策依赖: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和村干部主导村庄治理的情况下,主要村干部可以凭借村庄治权和个人权威,决定村庄土地流转的对象选择。土地流转中农户对村干部的决策依赖,损害了农户的经济利益,增加了村干部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谋利的空间,不利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稳步推进,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通过对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户对村干部决策依赖的表现、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减少农户对村干部决策依赖的建议。
2021年03期 v.23;No.90 11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隋玉龙;
随着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如何利用乡村内生性实践权威实现乡村治理的转型升级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话题。宗族不仅是传统乡村社会基于血缘和地缘关系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更是在各个历史时期与基层政权良性互动的民间管理力量。通过对宗族制度的历史回顾与现代反思,从"通过制度化建设明确宗族参与公共事务的正式地位""增强宗族认同与情感归属""培育宗族中的‘新乡贤’""构建跨宗族层级的乡村安全共同体"四个实践路径,实现宗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结构转型,填补基层自治中的"管理空白",平衡宗族组织与基层政权之间的关系,引导宗族成为村社善治的重要补充。
2021年03期 v.23;No.90 127-133+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7K] [下载次数:10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田天亮;
建国前后中共领导的土地改革对于推进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对山东地区的考察不难发现:土地改革在实现土地所有权变更的同时,还推进了政党意志、国家权力的下乡,在乡村社会初步建构起一套互动协调的多元化治理主体格局,通过运用诉苦、阶级划分、果实分配等动员技术,成功塑造了具有现代化意义的"运动型"治理模式,进而实现了国家有效管控乡村社会、乡村社会秩序重构、乡村社会活力迸发、乡民政治参与感提升等一系列治理目标。尽管建国前后土地改革助推下的乡村社会治理实践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一变革无疑使国家权力真正开启并初步实现了现代化意义上的乡村社会治理。
2021年03期 v.23;No.90 134-14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3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郭先红;
黑格尔强调世界是绝对精神运动变化的结果,辩证法是世界运动和认识世界运动的重要方法,他的辩证法具有进步性,但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思想进行批判吸收的过程中,提出自然界、社会历史的发展以物质为本原而不是以精神为本原,逐步建立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并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逐步深入的持续批判。其中两次批判较重要:一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的逻辑学、主要是对《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展开批判,二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黑格尔逻辑学的批判。在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中和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批判中,马克思完成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初步构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具有客观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人类社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2021年03期 v.23;No.90 15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6K] [下载次数:7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毛俊超;陈文殿;
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为当代全球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的富含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时代性运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产生、发展、成熟与实现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本文在此基础上讨论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为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诞生于中国而不是全球化进程领先中国上百年的西方发达国家?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以怎样的独特品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滋养?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具体体现在哪?解答这三个基本问题,不仅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理论支撑,更能向世界各国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021年03期 v.23;No.90 162-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2K] [下载次数:7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柳涛;张丽;
中国绘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其发展和变迁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变迁。中国绘画发展到宋代,尤其受到理学影响表现出独特的时代精神特征。对于宋代文人来说,儒家义理对于道德修养和文化艺术修养的强调、对于自然的亲近和观察等方面,都能够微妙地在宋代绘画的变革中体现出来。溯其源头,儒家义理发端于齐鲁大地,是以齐鲁文化为基础并发展起来,因此,从齐鲁文化发展视野下探寻儒家义理对宋代文人画的影响及其承因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1年03期 v.23;No.90 168-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0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潘叶青;
三教异同是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议题。朱熹因严守三教界限而主张"天下无二道",认为儒家与佛老的差异在于认心为性。王阳明则主张三教融通,认为三教差异在于见道有偏全。焦竑进一步发展王阳明的三教观,主张三教殊途同归,三教差异在于教。三教关系的变化实际是心性论的变化。朱子因此认为"圣人本天,释氏本心",王阳明则认为圣人既本天亦本心,焦竑认为三教心、性、理皆同,本心之学皆为圣学。朱熹、王阳明、焦竑对三教的不同认识也加深了儒释道在心性论上的互动与融合。
2021年03期 v.23;No.90 172-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9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鹏晓;刘友田;
美好生活是人民依据当下生存状态所产生的主观积极评价。美好生活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丰裕富足的物质生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活、精神富裕的文化生活、安定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生活;是文化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新时代背景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民民主为保障、以先进文化为滋养、以民生改善为依托、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才能实现丰裕富足、风清气正、精神富裕、安定和谐、环境友好的美好生活。
2021年03期 v.23;No.90 179-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1K] [下载次数:7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