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农业文化与农业史

  • “生产必须领导”:1949年山东沂蒙解放区的春耕生产动员

    魏本权;

    1949年沂蒙解放区春耕春种的生产动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力图消除群众生产顾虑、强调生产必须领导、以生产为中心的理念,为观察革命年代的农业生产组织化提供了样本。普遍动员与个体典型动员为主的会议动员,节日、庆典、仪式、集会、口号等文化动员,以算账打谱、变工互助为策略的经济动员,以及以消除生产顾虑、稳定生产情绪、克服生产不用领导的思想障碍等的政治动员,综合交替运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与领域,构成沂蒙解放区生产动员的基本方式。革命年代的生产动员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日渐成熟的革命策略及其实现能力,如何将群众发动、组织、运动起来是这一革命策略的核心所在和主要诉求,这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党群关系生成与不断调适的过程。

    2021年02期 v.23;No.89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从方志看清代福建学田

    谢章辉;

    福建古代的学校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至清时达到顶峰。而福建学田的设置,也具备同样的特点,有一定的典型性。学田作为中国古代各级各类学校治下的田产,是其办学治学、养赡诸生的重要经费来源,尤其受到清朝官府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关注。这一时期,福建学田来源广泛,除官府拨置外,以个人捐助为主。学田的管理经营,亦趋于精细化,并出现商品经济因素。学田的设置和发展,促进了福建地方教育的繁荣。现存地方文献资料中关于学田制度施行情况的记载,对我们进一步探究清代福建地区的土地制度,继而对福建古代社会经济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2021年02期 v.23;No.89 8-15+27+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毛泽东的农民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探析

    位杰;

    农民问题是毛泽东毕生关注的问题,他从农民的自由解放和土地问题两条线索出发分析农民的主体性。他的农民主体性思想涉及农民主体性构建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历史地位、主体局限性以及路径等方面的内容,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历史启示。以此为鉴,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发挥农民的主体性要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合一"善治体系,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的乡村文化教育体系。

    2021年02期 v.23;No.89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7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乡村振兴

  • 为什么说乡村振兴战略不能依靠老人农业——关于贺雪峰教授老人农业理论的几点思考

    于代松;赵佳伟;肖雅丽;张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乡村振兴要服从于国家现代化战略的总体部署。本文以中国乡村治理专家贺雪峰教授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服务老人农业》为研究对象,对乡村振兴过程中所应服务的主体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贺雪峰教授的主要论点进行归纳总结,从城乡二元结构、老人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对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接受程度、老人农业下的土地细碎化问题以及农村养老保障等多维度进行分析,对贺雪峰教授的老人农业理论进行了反思,认为乡村振兴不能依靠老人农业,现阶段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加快构建能够有效对接市场的农业组织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展望。

    2021年02期 v.23;No.89 23-27+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6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定位与实施路径

    李波;宋其洪;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新时代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既是我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要求。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定位,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采取科学的工作思路;以人民为中心,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走中国特色乡村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在遵循乡村社会发展规律、保持民俗民风和乡土特质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精神和先进理念,从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等不同的文化层面探索有效的实施路径,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乡村文化。

    2021年02期 v.23;No.89 28-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8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民精神贫困问题及化解路径

    周伟;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利抓手,是发展农业农村和富裕农民的有效方式。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动力之源,对乡村振兴至关重要,但农民精神贫困无疑成为乡村振兴的内在制约因素。当前,由于农村经济条件限制、教育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够、政府的忽视和农民自身保守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农民精神异常贫困,具体表现为迷信思想盛行,科学知识匮乏;依赖思想浓厚,内生动力不足;价值观念落后,陋习积重难返;工作态度消极,进取意识不强;利己主义明显,大局意识淡薄。为此,应继续加大农村经济建设力度,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有效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运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立适宜的监督激励机制,进而化解农民精神贫困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

    2021年02期 v.23;No.89 3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农业经济

  •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小农户问题研究

    陈龙;吴春玲;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当前学术界存在着一股"小农情节",他们坚持以小农为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本文认为这是对十九大精神的误解。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发展有机衔接的主要原因是尊重小农户消亡的历史规律,尊重小农户的主观意愿和价值诉求。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小农合作化、订单化、朝阳化、生态化、信息化五种衔接模式。为了实现上述衔接,需要加强五个方面的政策保障:加强对小农户的职业培训,构建职业农民制度;加强对小农户的社会服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对小农户的农业补贴,完善农业补贴体系;加强对小农户的金融扶持,完善农业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农户的保险覆盖,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2021年02期 v.23;No.89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增长的三元边际特征及其分解——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据分析

    鲁良华;张藕香;

    基于2000-2018年UN Comtrade数据库茶叶贸易数据,利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增长及其结构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增长主要是扩展边际拉动的结果;集约边际虽然增幅较快,但占比很小,且主要依赖价格边际的驱动;数量边际不仅占比小,而且没有明显的变化特征。进一步地实证结果发现,在三元边际特征中,经济规模、贸易政策、非关税壁垒和贸易自由度对扩展边际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收入水平、贸易政策仅对价格边际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税壁垒不仅对价格边际有正向影响,而且对数量边际也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茶园土地生产率是唯一一个对数量边际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变量。比较"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的结果发现,收入水平、贸易自由度、关税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茶园土地生产率在两个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在新的贸易挑战不断叠加的背景下,应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通力合作,建立互助互惠机制,从而规避因新型非关税壁垒等因素对中国茶叶出口带来的冲击。

    2021年02期 v.23;No.89 49-56+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1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山东省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特征与趋势演进

    黄锐;周玉玺;周霞;

    本文利用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的方法,采取2003-2018年统计数据,揭示了山东省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与区域间的差异情况。结果表明:(1)化肥是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山东省农业碳排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特征,根据区域差异分为"持续下降型"、"先上升后下降型"、"波动下降型"三种类型。(2)农业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现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表现为先下降后反弹的特征。(3)基尼系数测算结果表明,山东省农业碳排放强度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再增大的过程;从区域差异看,鲁西地区差异最大,鲁东地区呈现反复波动状态,鲁中地区呈现先波动上升后下降并逐渐趋于平稳的状态。(4)核密度估计结果表明,山东省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总体差异呈缩减态势,鲁东地区农业碳排放强度地区间的差异过大,鲁中地区次之,鲁西地区最为稳定。

    2021年02期 v.23;No.89 57-6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下载次数:15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生态农业

  • 脱贫与发展:后脱贫时代行蓄洪区生态发展补偿制度的建构

    刘艳;

    行蓄洪功能的规划与承担使行蓄洪区几十年来的发展空间一直受到限制,因困致贫的问题尤为突出,也必然成为后脱贫时代行蓄洪区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困扰因素。必须启用新的制度设计思维,启动不同于生态补偿的生态发展补偿制度,以生态功能优势换取持续发展空间,推动行蓄洪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序衔接。生态发展补偿制度是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集成体,旨在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不仅对支持行蓄洪区脱困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作用,也能够体现社会公平。在行蓄洪区脱贫攻坚中引入生态发展补偿,要科学设计资金筹措、使用与监管措施,确保补偿性、生态性与发展性三位一体。

    2021年02期 v.23;No.89 64-73+19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刘鹏凌;孙康;周云;

    农业生态效率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判指标,是我国当前农业发展关注的重点。文章运用DEA-Malmquist和随机效应Tobit回归等模型和方法,分析2010-201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总体未达到有效状态,生态效率相对较低的地区主要集中于中部和西部地区。(2)从动态分析来看,粮食主产区存在较多年份农业生产投入要素配置不合理的现象,需要对投入比例进行适当调整;技术进步是促进农业生态效率变动的主要因素。(3)农业劳动力投入和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正效应,财政支农力度和政府规制对农业生态效率具有负效应。为了促进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效率改进路径。

    2021年02期 v.23;No.89 74-7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DPSIR-TOPSIS模型的安徽省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及其障碍因子研究

    葛艳艳;王伟;樊骋;

    为筑牢安徽省耕地生态安全屏障,测度安徽省耕地生态安全健康动态变化和障碍因子,研究通过构建DPSIR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安徽省2000-2017年耕地生态安全指标进行测度,分析安徽省耕地生态安全健康状态,再选用障碍度模型对指标剖析,确定安徽省耕地生态安全健康值提升的障碍因子。模型运算结果表明安徽省耕地生态安全健康值呈现V形变化,总体趋向上升,目前处于临界健康的关键期,而影响其健康值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有人工造林面积、工业污水排水量、单位耕地农药使用量、人均GDP和工业污水处理率等,这些因子也是安徽省今后改善耕地生态的重点。

    2021年02期 v.23;No.89 80-8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7K]
    [下载次数:7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社会资本对水源地农户生态补偿参与行为影响分析——以山东省东平湖为例

    刘格格;葛颜祥;

    水源地农户参与生态补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推进生态补偿政策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山东省东平湖水源地为例,基于307份问卷调查数据,从参与意愿和参与程度两个阶段,运用双栏模型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水源地生态补偿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东平湖水源地农户对实施水源地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水平为339.06~361.43元/年;就参与意愿而言,社会资本的三个核心解释要素均对水源地农户的生态补偿参与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社会网络、社会参与和一般型社会信任对水源地农户参与意愿均发挥促进作用,而特殊型社会信任对水源地农户参与意愿则发挥抑制作用;就参与程度而言,强连接型社会网络和一般型社会信任均会对水源地农户生态补偿参与程度产生显著促进作用。

    2021年02期 v.23;No.89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农村观察

  •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社会风险的诱发因素研究——基于611份问卷数据的实证分析

    尹延君;李增元;

    随着公共服务建设事业的发展,农村社区治理中逐渐会出现因公共服务内外要素引发的职能缺位、需求难以满足、供需失衡及群众上访的社会风险,制约农民的自由全面发展。通过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建构模型的手段分析发现,服务主体权责、农民受教育程度、服务供给机制、地方性社会网络和社区文化环境对诱发社会风险的关联性较大。为此,提出相应的治理模式和防范路径,是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2021年02期 v.23;No.89 93-10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5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互联网、人力资本与农村家庭消费

    方巧玲;施其芸;

    利用2016年CFPS调查数据,分析互联网、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互联网的使用显著提升了农户人力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的积累又提升了农村家庭消费,考虑内生性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分析发现教育人力资本是互联网使用影响农户家庭消费支出的重要机制,互联网使用用户可能通过人力资本效应增加消费支出。为此,提出以下建议:高度重视互联网的消费带动效应,东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商的发展;提高农户的教育人力资本水平。

    2021年02期 v.23;No.89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从山区到山村,教育扶贫精准化的问题与出路——以J县T镇M村为例

    贾高邦;

    教育扶贫是我国大扶贫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笔者从一年山区支教的亲身经历出发,记录和剖析了J县T镇M村在教育扶贫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其中,供给端多元主体的功能障碍、需求端扶贫对象的特殊性、供给与需求内容对接的不匹配以及教育扶贫手段的单一是阻碍M村教育扶贫精准化的四个层面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实现教育扶贫"从山区到山村"的精准化转型,首先必须打破山区内部二元结构的壁垒,之后从四个层面对问题进行逐一破解,即:理清多元主体在教育扶贫中的功能定位、瞄准扶贫对象的特殊性、建立健全供求评估与反馈机制、创新教育扶贫手段。

    2021年02期 v.23;No.89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乡村治理

  • 整体性治理与组织化发展: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途径的新探索——以上海城郊S村违法建筑整治为例

    沈菊生;王伯承;

    城乡结合部是城与乡的中介桥梁,兼具城、乡特色,对它的治理势必不同于市域社会或乡土社会的治理。本文从城市理性发展角度出发,基于上海城郊社区S村违法建筑综合整治项目为抓手,研究城乡结合部基层社会治理的新途径。田野调查发现上海城郊基层社会治理具有整体性治理和组织化发展的双重特征。整体性治理体现在治理观念的整体性、治理机制的整体性和治理样态的整体性。整体性治理得以实现的机理是组织化发展,即充分赋权村集体组织,由村支两委间接或直接引领、组织和监督城郊的生活与生产活动。整体性治理和组织化发展实现了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治理的耦合,但也造成了村社同质化、空心化的意外后果。如何破解不利局限,在理性发展的前提下,补足村社末端创新活力,营造适合老人居多的生活空间和吸纳青壮年回归的生产空间是实现城郊社区的"善治"逻辑。

    2021年02期 v.23;No.89 11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琼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状况与引导路径——基于琼南民族地区9县市大学生村官的调查研究

    何化利;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琼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状况进行概括分析,发现大学生村官思想状况总体向好:乐于奉献、职业定位准确、乐于接受挑战、思想政治素质较高,但是仍然存在着成就感不强、扎根农村意愿弱、锐意创新信心不足以及对村官发展前景感到迷茫等思想问题。结合上述思想状况产生的原因,可以通过拓展大学生村官的发展空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引领作用和激发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活力等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2021年02期 v.23;No.89 127-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之生态振兴:内生逻辑、关键环节与实践向度

    刘镇玮;林美卿;苏百义;

    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生态振兴不仅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而且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发展理念的"绿色"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所以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关系着乡村振兴的总体进程,同时也关系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的总体进度,关系着新发展理念的落实情况。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应当注意到农村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压力和城乡生态平衡是问题的关键环节。乡村生态振兴就是要围绕这些关键环节在不同主体、不同层面上找准突破口,探索具体的实践路径。

    2021年02期 v.23;No.89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9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政治学

  • 论新时代“一国两制”新发展——兼谈香港特区未来发展趋势

    王拯;

    "一国两制"战略的形成和发展既符合中国国情的需要,又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解决矛盾冲突提供了新思路。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理解发展"一国两制"国家战略,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导下对"一国两制"战略的内涵核心提出了全新的认识。中国始终坚持"不会变、不动摇";坚持"不走样,不变形","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同时,"一国两制"国家战略的成功实践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有机结合。香港特区作为国家开放战略的桥头堡将迎来新一轮的繁荣。无论是"一带一路"工程建设,还是"亚投行"成立,均从实践层面推动了"一国两制"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2021年02期 v.23;No.89 139-14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2K]
    [下载次数:1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流动、重组及语言分化

    白新杰;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革,部分社会阶层在不断分化重组过程中不复存在,部分社会阶层逐渐发展壮大,阶层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还有一些新阶层的出现。与此同时,社会个体成员所处的阶层位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产生垂直或水平方向的流动,这种阶层流动会通过语言系统的重组与传播系统的分化显现出来,产生了语言的阶层区隔与语言传播的受众分化。

    2021年02期 v.23;No.89 146-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十八世纪美国的政体之争

    李雨辰;

    十八世纪美国政治思想的重要主题就是探讨美国应实行什么政体。围绕这一问题,美国开国元勋们以先前西方政体思想为参考,通过自身创新设计出了一套美式政体方案。他们一方面以或激进或温和的方式拒绝君主制,另一方面又设计出了或激进或温和的共和制。这场争论最终达成了民主共和制、代表制与联邦制、分权制衡、民主自治等共识并付诸实践,这其中既有对西方古代及现代政治思想的吸收利用,又有美国思想家自身的创新性,因而值得研究反思。

    2021年02期 v.23;No.89 15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史哲

  • 土地革命初期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实践探索及当代价值

    闻君宝;李江涛;

    在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时期,全党开启了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伟大实践。在主要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革命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在实践上逐渐自觉地开始把取得革命胜利的战略基地放在农村,将进行土地革命、游击战争、发展红军作为实现胜利的根本力量,实现了革命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战略转移;更从理论上论证和思考了走农村革命新道路的必要和可能,集中探索了争取群众、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相结合的革命形式,实际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和以农村苏维埃割据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等重要思想。这一探索历程,不仅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今天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启示意义。

    2021年02期 v.23;No.89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8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农民革命形象

    王金龙;张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大革命高潮之际毛泽东深入湖南农村进行实地调查而创作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通过对农会组织的农村革命运动的实地调查,毛泽东明确否定了封建地主阶级等反革命势力对农民运动"糟得很""痞子运动"的污蔑,论证了农民革命的正义性;通过强调农民阶级尤其是贫农的革命先锋作用,论证了农民革命的主体性;通过列举大革命时期农民革命运动的众多成就这一基本事实,充分肯定了农民革命的有效性。《报告》对农民正面革命形象的刻画,体现出毛泽东对农民革命的极端重视,标志其农民革命观已有质的飞跃。

    2021年02期 v.23;No.89 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全面把握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及其理论贡献

    刘冬冬;

    马克思的哲学本体论与其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是辩证统一的,在实现本体论革命的过程中,他同时推动了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的变革。在本体论维度上,马克思超越了传统本体论,创立了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本体论;在认识论维度上,他批判了传统认识论的思辨性、直观性,创立了实践的能动的反映论;在辩证法维度上,他改造了黑格尔辩证法,创立了实践的历史辩证法;在历史观维度上,他将唯心主义从这最后的避难所中驱逐出去,创立了唯物史观。对马克思哲学变革及其理论贡献的探讨,既要从本体论层面展开,又要深入到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领域中,从而形成整体性的诠释面貌。

    2021年02期 v.23;No.89 169-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经典与新诠:徐复观对《大学》思想来源的批判性诠释

    王晶;

    徐复观作为现代新儒家第二代代表人物之一,是文化保守主义阵营中最具有现实批判精神的。他的"《大学》思想内容源于孟学""《大学》是先秦儒家道德理性思想的综合"一说,表明徐复观跳出传统道统观来看待经典,摆脱了传统的道统意识,在对传统价值进行挖掘之时,也对传统价值进行重新体认与突破。这种对现实的强烈批判和对传统文化护持的学术风格,表现在学术论断中亦不乏武断之处,如《大学》思想内容到底是"孟源"还是"孔源",但徐复观重新诠释古典儒学,为儒学注入源头活水的构思取向,给予古典儒学新的生命。

    2021年02期 v.23;No.89 175-178+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刘歆;杜翊宁;苏百义;

    马克思在系统考察人类自然观的历史演进、批判性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自然观、充分吸收近代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自然、社会和经济三大要素为鲜明主题的生态思想。这对于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对于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折射出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超前关注和对理想社会的永恒追求。

    2021年02期 v.23;No.89 179-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生成逻辑的三维审视

    秦飞;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有着深刻的生成渊源,需要放在理论、历史与实践的多重参照系中加以定位。党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艰苦奋斗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生成逻辑的历史之维;马克思关于人民主体的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本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生成逻辑的理论之维;当代话语中党所面对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多重挑战以及党在面临时代挑战时的现实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生成逻辑的实践之维。

    2021年02期 v.23;No.89 186-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朱德群作品中西融合的意境

    王海燕;

    习近平主席2014年文艺座谈会讲话指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本文从美术创作和中西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角度,着眼于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的结合,旨在该研究的实际指导意义;以中西艺术比较的视角,从艺术语言、艺术修养和情感的艺术表现几个方面,对朱德群的作品意境作了深入分析,他的作品意境更多倾向于中国画所追求的"境生相外"、"气韵生动",同时具有西方现代绘画光线和色彩的魅力,通过研究朱德群融合中西的艺术,可以在认识和实践上指导我们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引起世人共鸣,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2021年02期 v.23;No.89 191-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撰稿须知

    <正>《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创刊,是由山东农业大学主办,反映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探索我国三农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关注山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常设栏目有:农业经济、农村观察、农民问题、土地问题、文、史、哲、法学、齐鲁农业、会员园地等。本刊热诚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敬请作者投稿时注意我刊以下要求:1.本刊实施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凡投送我刊的稿件,正文须隐去作者资信。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籍贯、职务或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工作单

    2021年02期 v.23;No.89 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2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