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内生动力研究——以皖北地区为例Research on the Endogenous Impetu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Rural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Northern Anhui as an Example
韩宸辰,范纯营
摘要(Abstract):
乡村振兴是我国重大战略部署,政策扶持、社会帮扶等外部拉动作用明显,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内生动力明显不足。基于社区参与的角度,以皖北地区为例,采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依照认知—情感—行为的逻辑框架,探究社区居民对参与乡村旅游的感知效应、地方依恋和参与意愿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感知效应中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文化效应对社区居民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环境效应对促进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不足。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均显著影响参与意愿,说明社区居民的情感眷顾对参与行为的作用十分显著。感知效应中除经济效应对地方依恋的影响不显著外,其余维度均正向作用地方依恋。说明社区居民对家乡的情感多受地区文化、地区环境影响,而乡村经济效应对社区居民情感的正向刺激较小。
关键词(KeyWords): 社区参与;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皖北地区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安徽省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gxyq2021033);;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乡村旅游地文化衰变困境下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价值共创机制研究”(SK2021A0747);; 亳州市社科联“亳州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A2021071);亳州市社科联“文化旅游助力亳州地区脱贫攻坚有效路径研究”(2020158);; 亳州市重点调研课题“皖北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创新模式及促进机制研究”(BZD202002)
作者(Author): 韩宸辰,范纯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陈志永,李乐京,梁涛.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贵州天龙屯堡“四位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8(07):106-114.
- [2]丛培斌.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策略研究——以安徽省广德市为例[J].中国商论,2022(08):163-165.
- [3]李志龙.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耦合机制与协调发展研究——以湖南凤凰县为例[J].地理研究,2019,38(03):643-654.
- [4]汪三贵,黄奕杰,马兰.西部地区脱贫人口内生动力的特征变化、治理实践与巩固拓展路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3):5-15+205.
- [5]何莎莎,方斌,谢雪.典型贫困县乡村贫困化分异机制及对乡村振兴的启示——以安徽省阜南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2,31(03):711-724.
- [6]赵豫西,周晓丽.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扶贫利益协调机制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1,36(12):70-76.
- [7]李墨文,赵刚.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3(03):71-77+142.
- [8]李海军,谢继忠,周心圆.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利益相关者对旅游业发展效益认知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19,41(04):136-144.
- [9]陆林,任以胜,朱道才,等.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9,38(01):102-118.
- [10]银元,李晓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逻辑与路径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05):182-186+193.
- [11]孙九霞,黄凯洁,王学基.基于地方实践的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逻辑与案例[J].旅游学刊,2020,35(03):39-49.
- [12]王金伟,张丽艳,王国权.民族地区居民旅游扶贫效应感知对参与意愿的影响机制——一个中介与调节效应的混合模型[J].旅游学刊,2022,37(08):40-56.
- [13]贾衍菊,林德荣.旅游者服务感知、地方依恋与忠诚度——以厦门为例[J].地理研究,2016,35(02):390-400.
- [14] 刘笑明.基于居民感知与态度的西安世园会旅游效应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01):93-98.
- [15] Brown G,Raymond C M,Corcoran J.Mapping and measuring place attachment[J].Applied Geography,2015,57(1):42-53.
- [16]Williams D R,Patterson M E,Roggenbuck J W,et al.Beyond the commodity metaphor:Examining emotional and symbolic attachment to place[J].Leisure Sciences,1992,14(1):29-46.
- [17]杨振山,吴笛,杨定.迁居意愿、地方依赖和社区认同——北京中关村地区居住选择调查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9,38(03):417-427.
- [18]戴旭俊,刘爱利.地方认同的内涵维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9,38(05):662-674.
- [19]邵景安.山江湖地区农民参与政府主导生态建设工程的“生态—经济”效应感知[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08):1323-1335.
- [20]成蓥.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户参与林下经济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经济,2021(11):62-69.
- [21]任传阳.基于村民参与意向的旅游扶贫内生发展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19.
- [22]王春峰.居民节事环境感知对节事旅游效应的影响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
- [23]吴登涛,殷红梅,李瑞,郑方静.旅游者原真性感知对旅游支持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地方依恋的中介效应[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37(10):1231-1238.
- [24] Song H M,Kim K M,Brian H.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lace attachmen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lf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and revisit intention[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17,22(11).189-196.
- [25]叶俊.大别山试验区旅游扶贫效应评估——以麻城龟峰山风景区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3):3187-3190.
- [26]贺小荣,张杨.贫困居民旅游扶贫效应感知与参与行为的关系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04):54-60.